|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1836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03 |
五育融合耕沃土 劳动教育结硕果

稻田摸鱼。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金海 文/图
稻田间,幼儿在老师与家长的带领下赤脚插秧、捕捉稻花鱼,笑声伴着水声荡漾;竹编工坊里,学生指尖翻飞,竹篾化作兼具实用与美感的篮筐;校园责任田边,师生合力采收蔬果,丰收喜悦映红脸庞……这些鲜活场景,是玉溪市中小学、幼儿园深耕劳动教育的日常写照。
近年来,玉溪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市关工委、市教育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协同发力,盘活校内外多元资源,打破课堂教学、田间实践、生活应用间的场景壁垒,构建起“五育融合、全域覆盖、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
特色课程:
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秋日的暖阳洒在易门县第一幼儿园的荷塘上,大班幼儿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卷起裤脚、挽起袖子,跟着老师走进荷塘。“莲藕藏在泥里,要顺着梗茎往下挖!”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攥紧梗茎使劲向上拉。当带着湿润泥巴的莲藕“咕咚”一声被拽出水面,欢呼声响彻荷塘。这堂“寻找莲藕”的劳动课,不仅解答了“莲藕长在哪”的疑问,更让孩子们在泥土与汗水里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立足本土,易门县第一幼儿园打造2000余平方米立体化劳动教育基地,水田稻鱼共生区、旱地轮作种植区、菌菇探秘大棚等六大功能区错落分布,配套建设的种子博物馆和农具馆,收藏着60余种农作物种子,陈列着122件传统农具、木工工具。幼儿园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实施“小班认知、中班实践、大班艺创、学前项目化”四阶递进课程,开发《遇“稻”一粒米》《“蔗”里时光》等特色课程,幼儿跟着节气劳作,完整参与播种、养护、采收、晾晒、储藏或烹饪全过程,形成“田头—舌尖—心头”认知闭环,劳动成果转化为直观的生活体验。
推进劳动教育中,玉溪市以课程为核心,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劳动课从“单一技能传授”向“综合素养培育”转变。全市中小学实现每周一节劳动课全覆盖,并创新“劳动+”模式。
玉溪八中把“乐行园”劳动基地变成跨学科课堂。生物课上,学生给果树做嫁接;地理课上,他们采集土壤样本分析成分,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可触摸的实践。通海县秀山二小立足农耕传承,构建“认知—实践—创新”三阶培养体系,层层递进提升学生劳动能力。易门县六街中学依托“米槽坝子”,开设泥塑、食育、种植课程,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制作月饼、粽子;种植课上,学生跟着农技员学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将知识转化为耕种技能。易门县龙泉街道曾所小学深挖竹编非遗,组织师生走访老艺人、查阅史料,编写校本教材《代所翠竹编经纬》。学生从劈篾、起底等基础技法学起,在反复练习中掌握竹篮、竹扇等编织技艺。2024年该校学生制作的“竹编花鸟篮”获市级中小学劳动成果展金奖。玉溪农职学院打造“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拓展课”课程链,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知识转化为助农实效。2025年以来,共完成烤烟移栽、食用菌种植等实践服务1200余人次。
基地建设:
从“有阵地”到“提质量”
为给学生搭建更多实践平台,玉溪市推广“校有小田园、县有大基地”模式,目前已建成377个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涵盖种植养殖、非遗传承、智慧农业等领域,43所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引领带动,江川区跻身2021年“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市关工委、市教育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联合出台《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指引》,从基地选址到课程设置进行全程规范,推动基地建设从“有阵地”向“提质量”升级。
“这块责任田,以后就交给你们班了!”新学期伊始,江川一中校园责任田格外热闹。学校围绕“陶化于心,铸人于行”的办学理念,规划128块责任田,实行“班级承包制”。学生们根据季节变化,种植西葫芦、茄子、韭菜等作物,还设置了浇水、施肥、防虫等田间管理实践岗。课余时间,总能看到同学们提着水桶、拿着铲子忙碌的身影,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劳动氛围。今年4月,毕业生栗浩清捐赠了150株湿地松幼苗,师生们扛着树苗、提着水桶在校园坡地栽种,校长张林一边挖坑放苗,一边结合松树生长特性向学生们讲述“扎根成长、历经磨砺方能成才”的道理,劳动实践也成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易门县通过“政府划拨+社区支持+学校建设”推动校外基地规模化发展。易门县龙泉街道中心小学通过升级改造、整合共享、校外拓展等方式,改建扩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7亩,为5700余名学生提供了挥洒汗水、体验成长的实践乐园;方屯小学将弃土场改造成3000多平方米的实践基地,学生种植蔬果、饲养家禽,“三分种,七分管”的农谚不再是书本文字,而是弯腰除草、浇水施肥的亲身体会。学生将蔬菜、小鸡等作为研学对象,建立成长档案,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小生命”的变化。“看着小苗从土里钻出来,每天都想来看一看。”学生吴千君说,劳动让她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市农业农村局整合34所农民田间学校资源,打造市级示范性农业劳动教育基地,打造的智慧农业操作区、绿色防控技术展示区,让学生学习无人机植保、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成为学生的“科技课堂”。
校地共建基地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纽带。玉溪农职学院在校内建“农耕广场”“智能温室”等实践基地,还在22个村(社区)设“科技小院”和劳动教育基地,师生深入烟田、果园开展抗旱助耕、技术指导等服务。红塔区瓦窑中心小学同农业科技企业合作,打造房顶“空中农场”和校外体验基地,学生们根据节令种植各类蔬果,参与除草、浇水,观察记录植物成长过程,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耕作的辛劳。易门县十街中学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引入稻田养鱼项目,学生参与水稻种植、鱼苗投放、日常管护等环节,既掌握了农耕技能,又了解了生态循环知识。
协同发力:
构建劳动教育生态圈
“宝贝,记得给阳台上的小花浇水。”“妈妈,我收拾好玩具,还摆好了碗筷。”这是易门县一名小班幼儿与家长的日常对话。为让劳动教育融入生活,玉溪市打破校社、家校壁垒,凝聚多方力量,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生态圈。
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家庭劳动清单》,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家长反馈”的闭环,让劳动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易门县六街中学实行“家校双元评价”,在校劳动由劳技课教师、班主任、宿管员等细化打分,家庭劳动由家长根据清单评定;江川一中邀请心理亚健康学生在校园劳动实践田参与“莲藕栽种”活动,这堂融入心理健康疏导的劳动课,让原本焦虑的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逐渐舒展眉头,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做家务,性格也逐渐开朗了”。
专业力量的加入,让劳动教育更具深度。玉溪市整合农技员、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等资源,组建“农业劳动教育导师团”,落实乡镇农技员“一校一辅导员”制度,实现乡镇学校技术指导全覆盖。易门县联动科技企业、农业基地、非遗工坊等实践场所,组织学生走进陶艺工作室学拉坯、上釉,到红糖工坊体验榨汁、熬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自2019年以来,全市各级关工委累计投入113.6万元,为劳动教育推进和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如今,在玉溪的田间地头、校园劳动基地、非遗工坊,劳动教育正以鲜活多元的形式滋养着青少年成长,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关阅读:
- 玉溪职业技术学院医养健康产教融合校外实践基地采购项目(二次)成交结果公告 2025-10-28
- 红塔区“五育并举”绘就素质教育生动画卷 2025-10-28
- 红塔区“五育并举”绘就素质教育生动画卷 2025-10-28
- 一颗丹心育桃李——记易门县方屯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杨培荣 2025-10-27
- 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召开 2025-10-27
- 一颗丹心育桃李——记易门县方屯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杨培荣 2025-10-27
- 玉溪职业技术学院医养健康产教融合校外实践基地采购项目(二次)竞争性谈判公告 2025-10-22
- 玉溪职业技术学院医养健康产教融合校外实践基地采购项目流标公告 2025-10-22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