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0889912 | 文     号 | 530400-005699-20081124-0044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08-11-24 |
玉溪消费品市场发展浅析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8年的35.0亿元到2007年的78.2亿元,实现翻番,年均递增9.3%,呈现出平稳健康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特别是2003年到2007年,五年间增速由1位数提高到2位数增长。
(二)城乡消费同步增长,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2007年,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长速度城镇均高于农村。2003年至2007年,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1%,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2%。五年间,城镇和农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三)各行业均稳步增长
从行业划分来看,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7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亿元,年均增长10.9%,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是我市社会消费品市场的主体。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速达18.9%。目前已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四)转变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转变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观念正逐渐由实用型消费向质量型消费转变。以体现提升生活质量的汽车、住宅、通讯等为主的消费热点基本形成,有力地拉动了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汽车拥有量由1998年的每百户拥有0.9辆提高到2007年的每百户拥有9.7辆。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餐饮业也成为市场消费的热点,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吃得饱的需求,而是要吃得好,随之外出就餐成为家庭团聚、朋友聚会、商务活动的一种消费方式,居民外出就餐的频率明显加大,餐饮业十年来年均增速达18.9%,已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五)物价上涨过快,带动消费支出增长
就2007年来看,由于受全国物价普遍性上涨的影响,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其中,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11.7%,物价过快上涨,特别是粮油、肉类等食品类价格的过快上涨,对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我市消费品市场之所以能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诸多有利因素:
(一)我市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为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GDP总量由1998年的327.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95.5亿元,增长速度由最低的-7.3%提高到13.2%,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达到21992元,位居全省第二。
(二)在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地方财力不断加强,地方财政收入从24.7亿元增加到44.0亿元,年均递增6.6%;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非烟经济比重由1997年的34.6%提高到2007年的62%,经济增长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地方财力的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购买力得到明显提高,对消费的拉动力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6854元提高到2007年的11193元,年均递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2170元提高到2007年的4008元,年均递增7.1%。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98年的61.2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211.4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3145元增加到9960元,年均递增13.7%。
(三)居民消费心理趋于成熟,消费行为更加理性。过去的十年,国家深化了住房、医疗、教育等多项改革,强化了居民的支出预期,但由于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提高了居民的抗风险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经济承受力。消费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成熟和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各项改革带来的支出压力,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对商品的消费量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购买消费品由1998年的1785元增加到2007年的3453元,增加1668元,年均增长7.6%。
(四)市场调控能力大大增强。由于市场供求总体稳定,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和消费者对市场短期波动的承受能力增强,使市场运行活跃而稳定。2002年以来,曾遭遇到“非典”、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的影响,以及粮食、油料等重要商品个别时期供不应求所造成的短期价格波动,由于政府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这些事件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较长时期或较大程度的危害。充足的商品供应保证了居民多样性的需求,商品价格的稳定与质量的提高,为消费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
三、当前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GDP的比值偏低
2007年,虽然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不断扩大,增幅为1998年以来最高,但与GDP的比值偏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比值仅为15.8%,而且出现下降的趋势,低于上年0.7个百分点,说明消费需求的增长仍趋缓。
(二)市场总体规模和增速与兄弟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近年来,我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市场的总体规模偏小,消费需求仍然不足。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16个州市中居昆明、曲靖、红河、大理之后,列第5位,增速居15位;总量在西部50个城市中排名36位。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7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3.0:1,绝对差距从1998年的4684元扩大到了2007年的8008元。与世界上经济同我国类似国家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指数平均1.7左右相比,我市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偏高。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93元,比上年增长1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增长13.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慢4.1个百分点。200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473元,还不及城镇居民1995年的水平(3580元),落后10多年。另一方面,从农村购买力和商品供应情况看,农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明显滞后于城市,2007年全市每百户农民家庭平均拥有洗衣机、冰箱、照相机、家用电脑、微波炉的数量分别为66台、23台、6.1台、3.1台和6.7台,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96台、81.6台、42台、40.5台和36.9台的水平。2007年农民人均衣着消费为198元,仅为城镇居民的17.4%,而在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28.5%。
(四)消费观念落后阻碍了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
受经济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尤其农村居民,往往是“量入为出”,不敢讲鼓励消费,更不敢“负债”消费,造成消费倾向下降,2007年我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8.2%,低于2006年5.7个百分点,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和导向作用,抑制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我们的消费方式仍以自主性消费为主,这是一种积累性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消费支出,跟发达国家的信贷消费相比,这种消费模式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四、扩大消费的几点思考
促进消费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着力点,应放在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
(一)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让多数人消费水平高起来
近年来,我市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高低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2007年,在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20%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315元,而20%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811元,虽然比2006年增长17.0%,但低于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高、低收入户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为37504元,比2006年高出6360元。而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明显低于低收入家庭,2007年,城镇20%高收入户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为59.5%,比总体平均水平要低8.7个百分点,由此对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产生一定的影响。中低收入阶层是城镇居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低收入者往往是消费倾向最为强烈的人群之一,近年来,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不断下降,日益严重地影响到消费心理预期,导致了中低收入者“不愿、不敢花钱”的心态。可见,要增加居民消费,就必须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收入,切实提高居民的有效需求。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即期消费水平
过去多数农村居民囊中羞涩,只能捂着钱包过紧日子;如今增产增收,生活改善,农民具备了扩大消费的基本条件,但能无忧无虑地消费却是另一回事。由于过去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整体上严重滞后于城镇,农民普遍头痛的“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经成为阻碍农民扩大消费的羁绊。所以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三项制度为社保重点,帮助广大农民逐步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诊,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增加农民消费安全感,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消费需求,使巨大的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同时,应把发展消费信贷作为当前刺激农民消费的重要途径,针对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积极引导农民的消费需求,银行可以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出适应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
(三)深挖农村潜力,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农村市场已进入消费结构调整升级的新平台,既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又对流通形态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是继续坚定不移推进连锁发展。促进本土连锁企业扩大规模。大力推广特许经营、加盟连锁的新模式,吸纳中小企业加盟。拓展连锁新领域。巩固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成果,进一步优化农村新开网点结构,实现便民利民和企业效益双提高。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超市、便民店建设,进一步扩大百货、家电、服装、餐饮、农资、石化、烟草等连锁经营。三是探索农村流通的新形式,探索发展立足服务于农村群众的新型流通企业。
(四)适应消费需求发展,搞好城市市场的规划布局
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的城市商业格局,发挥城市在扩大消费中的主导作用。把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商业作为发展重点,增强社区商业服务功能,重视社区商业设施配套,建设集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和休闲等多功能的社区商业体系。
(五)积极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大型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培育出一批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内竞争能力的大型批发零售企业。同时,根据我市批发零售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着重发展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采用联合采购等办法,引导中小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小批发零售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相关阅读:
- 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政务信息公开申请表 2024-11-29
- 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内设机构 2024-12-31
- 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2024-11-29
- 市政府法制办顺利完成2015年全市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 2015-04-21
- 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机构职能 2024-12-31
- 玉溪市卫生健康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适用主体清单 2024-08-28
- 玉溪市环境保护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适用主体清单 2023-09-04
- 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2024-11-29
- 玉溪市公共交通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2023-08-25
- 玉溪市召开2016年全市环境保护暨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