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41532625 | 文     号 |   |
来   源 | 中国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24-05-21 |
(以案释法)微信红包并非转账 认定赠与无需返还
日常生活中,好友之间通过微信发红包或者转账的情况十分常见。然而,双方一旦因此产生纠纷,转账和红包产生的经济往来是否属于同一性质?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借款纠纷案件,认定微信红包与转账性质存在区别,红包属于赠予,转账则属于借款,据此判令被告周先生偿还原告刘女士借款12900元。
刘女士诉称,2019年其通过微信认识周先生。双方认识不久,周先生便以经济困难为由,多次向其借款。2020至2021年间,刘女士通过银行转账、微信红包等方式累计向周先生转款15669元,后经多次催要均无果。对此,周先生辩称,涉案款项不是借款,是赠予。
法院经审理认为,刘女士以微信红包、微信转账两种方式向周先生提供资金,微信红包自身即包含“赠予”之义,结合本案具体情形,刘女士出于对周先生生活的资助向其发送微信红包共计2769元,属于刘女士的赠予行为,无需周先生偿还。关于刘女士通过微信转账向周先生支付的12900元,周先生虽辩称是赠予,但其并无证据证明刘女士就此曾作出赠予的意思表示,且考虑到周先生曾向刘女士借款还贷等情况,刘女士向周先生通过微信转账支付款项的应认定系其向周先生提供的借款,周先生应予偿还。
据此,法院作出如上判决。
“微信转账和微信红包,二者虽均系通过微信软件操作付款,但应从微信软件的不同功能及属性上对两种付款性质加以区分认定。”法官庭后提示,微信软件作为社交工具除具备日常沟通交流功能外还具备社交功能,微信红包则为微信软件社交功能的典型体现。微信红包设置的金额上限为200元,且名为“红包”,根据我国的民间习俗给付“红包”在通常情况下,意味着自愿赠予,无需返还。
微信转账与红包不同,不具备“赠予”之义,其仅是微信软件设置的付款功能,是社会主体之间常用的付款方式之一。本案中,原告以微信转账主张成立民间借贷关系,被告如主张款项性质为赠予,其需要提交相应证据,否则将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相关阅读:
-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2024年度拟推荐国家级、省级优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拟认定市级优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公示 2025-05-20
-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免收小微企业不动产登记费工作的通知 2025-05-20
- 玉溪市饮食行业协会、玉溪市旅游行业协会 关于2025年玉溪餐饮拟认定“名店”公示 2025-05-14
- 国家税务总局等7部门办公厅(室)关于开展2025年助力小微经营主体发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的通知 2025-05-12
- 玉溪市202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公告 2025-04-03
- 2025年市工信局涉企行政检查备案表 2025-04-01
- 信团鼓楼话振兴,习近平:祝你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5-03-25
- 经济政策一线微观察丨保障公平竞争 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2025-03-25
- 经济政策一线微观察丨保障公平竞争 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2025-03-25
- 微视频丨与世界共享中国治水之道 202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