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8852087 | 文 号 | |
来 源 | 市非遗中心 | 公开日期 | 2018-05-21 |
省级名录——彝族花鼓舞
省级名录——彝族花鼓舞
峨山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流传于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村寨。在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岔河乡,均有大量的彝族花鼓舞分布,并有经常性活动。
花鼓舞于清末(1898年)传人峨山,民国时期在全县普及。流传至今的花鼓舞作为彝族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已成为彝家人怡情、励志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峨山彝族花鼓舞原用于丧葬、祭祀,后广泛用于婚丧、奠基、新房落成、接神送祖等民俗活动,现已成为仪仗及广场表演的主要内容。花鼓舞为5人合跳,由“龙头”执箐鸡尾领舞,其余4个舞者左腰系花鼓,右手执槌击跳,以颠跳为基本步伐,有蹬、拐、转、垫、跺、腾跳等变化。花鼓舞分快、慢两种节奏,慢板称“板鼓”,击打有力,刚毅沉着;快板称“紧鼓”,活跃奔放。除“台阶舞”、“点脚步”、“小兔舞”、“进三退三”等套路为慢鼓外,其余皆为紧鼓。峨山花鼓舞是彝汉歌舞文化的结合体,起舞时原唱汉语花灯调,现在有些地方则唱彝语或半彝半汉的“跳乐调”。自花鼓舞传人峨山后,融人了峨山彝族“跳乐”中的“韧脚”、“跺脚”、“颠脚步”、“引步”等动作,有“四合心”、“蛇蜕皮”等35个套路,模仿动物、反映生产劳动或以自然界中的事象命名。这些套路多为连贯或穿插组合表演,有时一段舞中有多个套路相组合,也可单独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似彝似汉的艺术风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
花鼓舞需经师傅传授动作套路和表演程序,必须专门学习才能掌握技艺,有村寨相互传承、本村传承、家庭传承和少数自学方式,群众基础良好。据2004年7月调查,峨山县共有花鼓队594支,鼓手7251名,能跳花鼓舞者上万人。花鼓舞演出终年不断,各社、乡、村经常组织赛事或联谊演出,在彝族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中更成为一项重头戏,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演出并获奖,是该县人民喜爱的“县舞”。
相关阅读:
- 媒体关注 | 中央、省级、行业各大权威媒体点赞永金高速戛洒至元江段通车运营 2025-05-12
- 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2025-04-17
- 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2025-04-17
- 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2025-04-17
- 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关于2024—2025学年省级、市级五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 先进班集体推荐结果的公示 2025-04-08
- 玉溪市生态环境局 关于公布2025年玉溪市环境监管 重点单位名录的公告 2025-03-31
- 玉溪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2025年玉溪市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2025-03-20
- 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关于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主持人拟推荐对象名单的公示 2025-01-23
-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玉溪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的公示 2025-01-20
- 易门县浦贝彝族乡石莲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