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41567160 | 文     号 | 玉文旅函〔2024〕136号 |
来   源 |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日期 | 2024-11-12 |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 第0278号提案的答复
代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文化艺术创立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027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自接到议案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对议案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实地考察、与相关部门研讨等方式,了解当前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一、聚焦规划政策,加大乡村文旅品牌工作的统筹,打造品牌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推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项目规划编制,组织开展全市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全市乡村旅游资源档案,构建乡村旅游资
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体系,进一步指导乡村旅游开发工作。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把握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发展路径,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样化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的全市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玉溪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是实施乡村旅游产品建设行动。实施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示范村60个以上。培育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型、产业依托型、民俗体验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精品村,形成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壮大精品民宿,招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和运营商,动员引导社会力量、村集体力量打造一批旧乡土与新乡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提升乡村美食,丰富乡村美食文化内涵,推出一批游玉溪“必吃”名菜名点名宴、一批“必进”农家特色美食店。做精乡村旅游精品节庆,利用民族文化、农业产品、美食等特色旅游资源,做精米线节、火把节、芒果节、立夏节、花街节等具有玉溪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活动。优化旅游商品供给。鼓励引导村民对土特产品、手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策划包装,推动“土特产”向“伴手礼”转化;培育区域品牌和商品生产经营企业,拓展销售渠道,逐步形成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打造乡村集市,营造“集聚人气、促进消费”的乡村生活场景。
三是实施乡村旅游品牌打造行动。深化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整合优质乡村旅游资源,争创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乡村旅游品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推进省级以上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名镇(村)、金牌旅游村、最美乡愁旅游地、田园综合体、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品牌创建;每年择优评选出 20 个有基础、有项目、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建设或提档升级,经评价认定后命名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鼓励支持资源禀赋好、基础设施完善、带动效益强的四星、五星级美丽乡村创建 A 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品牌;开展乡村新型文旅融合示范户评定工作,引导“农家乐”、小客栈等传统产品提档升级。通过品牌示范引领和典型案例推广运用,提升全市乡村旅游整体水平和形象,打造一批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四是打造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打造和开展多项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24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玉溪村节”系列活动,以村宴、村演、村礼、村艺、村宿等为亮点,组织了民俗民间艺、术展演音乐集市、非遗体验等种类繁多各类文化旅游活动320项,有效释放“节庆经济”新活力,累计吸引游客4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7万元,民俗文化活动品牌效应逐步形成。以乡村为主要阵地,举办“四季村晚”活动,发挥乡村文艺骨干作用,让群众当主角,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2024年已在各县区举办9场“四季村晚”活动,含一场在峨山举办的国家级“村晚”,现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2.1万余人,在云南公共文化云平台进行节目直(录)播,线上观众人数20万余人。“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以文艺表演、广场舞、节庆活动和非遗展演等为主要内容,共打造3个省级和9个市级示范点,2023年共组织开展各类演出302场次、演出节目1800余个、参与人次96.4余万人。策划组织开展“云南民歌大家唱 云南舞蹈大家跳”玉溪分会场活动,至2024年8月底已在市级媒体平台上发布28条玉溪民族音乐和玉溪民族舞蹈的短视频,其中8条获得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推送宣传,大力宣传推广玉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拟定于2024年国庆节前夕线下举办玉溪专场活动2场和展演颁奖晚会活动1场。
二、聚焦新教育改革,加快艺术院校创新办学体系建设
经与教体局对接沟通,教体局就聚焦教育改革,加快艺术院校创新办学体系建设会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以文化艺术为切入点,为创立美丽乡村文旅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尽心尽责。
一是加强课程融合。开齐开足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鼓励学校将乡村文化艺术纳入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开设相关兴趣小组和社团,学习和传承介绍本地的优秀特色文化、艺术形式和历史传承。开展跨学科教学,将语文、美术、音乐、历史等学科与乡村文化艺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鼓励条件的学校、地区组织学生定期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体验。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如民俗节日庆典、艺术展览等。三是健全师资配备。加强对教师的乡村文化艺术培训,积极选拔教师参与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邀请乡村文化艺术传承人、民间艺人等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传授技艺。四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以乡村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如绘画、书法、手工艺品等。开展乡村文化艺术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三、加强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治发展理念,发展新业态、培养人才,建设美丽乡村文旅品牌。
(一)聚集政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制定印发《玉溪市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 年)》(玉办通〔2023〕66号),提出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星级管理为抓手,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持续促进城乡融通融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全面推进。用3 年时间,对全市669 个涉农行政村分示范村、提升村、整治村三类进行整治提升。澄江市列为全市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试点市,制定方案,整体推进。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宣传教育,创新实施农村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和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
(二)聚集社会效应,加强乡村人才培养
持续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队伍增量造优,培养支持一批思想政治业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扎根乡村、服务群众、引领一万、特动一片的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2019 至2023年,我市有国家级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7人,省级国家级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5人,2024年正在申报国家级5人,省级5人。
依托全市农广校培育平台,争取项目资金机制化开展高素质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实用技能等培训,不断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2023年培训高素质农民56期2875人,其中:经营管理型639人、专业生产型1580人、技能服务型656人,完成“技能玉溪”培训19期141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13期40586人次;组织冬春农民大培训1.7万人次。2024年5月16日,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6期367人;一季度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95期4883人次。培育了澄江四季农庄、江川世生饭店、红塔区李永芳农家乐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
(三)聚集新业态产业,打造乡村文旅品牌
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品牌创建质量,切实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全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推进澄江小湾、江川矣文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根据部门统计,到2023年末,全市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00个,接待人次达691万人,休闲农业营业收入43518万元,休闲农业从业人员0.40万人,带动农户数0.55万户。红塔区大营街社区、江川区矣文村、新平县新寨村、元江县它才吉村4个村(社区) 被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有省市级现代农业庄园60个(省级14个,市级46个),涵盖了农业、养殖业、渔业等多种类型。根据《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云南省“千万工程”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的通知》,依托地方自然资源、特色农业产业、民族文化、交通区位等优势积极打造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元江县那诺哈尼梯田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年春季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名单,红塔区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举办的2023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中,作了专题的现场推介,花果元江“醉”美风情游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秋季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名单。2024年一季度,休闲农业接待人次149.06万人次,同比增18%,江川九溪“芳香之旅”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春季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名单。
积极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将乡村的文化遗迹、特色建筑、民间技艺、田园风光等文旅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打造乡村非遗文化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园、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新业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强化文旅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依托蔬菜、水果、花卉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建成了观光体验、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等4类18个农业庄园,其中12个被列入省级现代旅游农业庄园创建名录,玉溪庄园获国家级旅游生态示范区称号,汇龙生态园等9家企业获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称号;围绕花腰傣、哈尼族、彝族等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项目、非遗工坊建设等,打造了打炭、磨皮等一批民俗文化和非遗体验村;围绕磨盘山、高鲁山等特色林业资源,开发户外露营、森林运动系列产品;利用抚仙湖、哀牢山等优质生态资源,打造了小湾民宿集群、花腰田间、树几山舍等一批精品网红民宿,在2023年“五一”、“国庆”期间入住率达95%以上,成为假期爆红的乡村旅游产品;坚持不懈的抓好传统餐饮美食产品的保护和开发,抚仙湖铜锅鱼和铜锅饭、大营街烤鸭、新平戛洒汤锅等美食餐饮品牌效应不断显现,通海曲陀关甜白酒、江川盐水鱼、澄江藕粉、耀南火腿等特色商品成为游客喜欢的旅游商品;积极包装和提升农事节庆活动,2023年全市举办红塔区米线节、元江金芒果节、等节庆活动近千场,形成一批特色浓郁的民俗旅游文化娱乐产品,有力拉动乡村旅游消费,“农业+旅游”“体育+旅游”“非遗+旅游”“节庆+旅游”形式的农文体旅产业不断融合发展。
(四)聚集绿化美化,推进星级乡村建设
《中共玉溪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2023年度星级美丽乡村名单的通知》,《玉溪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深入推进玉溪市绿美乡村建设的通知》,《玉溪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玉溪市绿美乡村管护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按照乡村绿化美化、星级管理标准措施,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开展星级村庄建设和评定。2023年已认定省级绿美乡镇7个、省级绿美村庄16个;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聚焦“三化”(全域景区化、乡村景观化、村庄景点化)、“五美”(富民产业发展美、绿水青山生态美、村风民风文明美、治理有效和谐美、村民生活幸福美),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推进2023年度美丽乡村星级管理工作,打造宜居宜业直游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玉溪样板,全省乡村振兴新标杆。2023年已建设完成五星级美丽乡村2个,四星级美丽乡村10个,三星级美丽乡村20个。2024年计划完成三星级以上美丽乡村64个,相关工作正在正常推进中。
四、文联牵头带动乡土文化艺术的复兴和保护,为乡村振兴工作助力
一是开展民间文学大系《歌谣·玉溪分卷》编纂工作。积极争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支持,投入1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民间文学大系《歌谣·玉溪分卷》编纂工作,深入挖掘玉溪丰富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充分搜集、整理玉溪各民族民间歌谣,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以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与市文明办研究制定《关于落实“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23-2025年) 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以文艺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以结对共建为主要方式,广泛动员和组织文艺志愿者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常态化文艺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推动玉溪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三是推进“大地流彩”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按照省文联工作安排,立足玉溪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乡村文化,2024年拟举办大地流彩——2024年戏曲进乡村展演、小石桥“乡村记忆”摄影公益展、“乡村文化振兴”——峨山县开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30余场,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四是开展乡村振兴文学采风创作活动。组织20余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峨山县岔河乡开展文学采风活动,以笔抒怀,讴歌乡村新发展新变化,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相关文学作品将刊载在《玉溪》文学双月刊2024年第4期。五是开展“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深入江川区安化乡光山村开展调研,实地查看花漫光山产业园项目建设情况,以点带面,充分借鉴推广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做法经验。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加大对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乡村文艺活动,积极营造乡村文化振兴良好氛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感谢您对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
2024年9月30日
(联系人及电话:方桂兰 15331557806)
相关阅读:
- 玉溪市卫生健康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适用主体清单 2024-08-28
- 玉溪市环境保护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适用主体清单 2023-09-04
- 玉溪市公共交通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2023-08-25
-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领导信息 2025-02-12
- 玉溪市妇幼保健院政务信息公开 2024-08-28
- 玉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监督局基本情况介绍 2024-08-28
- 玉溪市人民医院政务公开信息 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