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0996469 | 文     号 | 530400-005729-20090202-0002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09-02-02 |
4000元撬动农民11亿建房投入――我市“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情况调查
策划人语: 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逐步加深的形势下,要保持国内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是最重要的选择,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当下一项正在我市实施的惠农工程――“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在拉动农村消费上显示出了巨大力量。2008年,我市有19200户农户获得补贴,全市共完成民居重建10800户,获得省级补助2300万元,整合资金2.2亿元,撬动农户自筹资金11.2亿元,拉动农户贷款4.9亿元。
一、农村兴起建房热
近期以来,记者在红塔区和江川、通海、峨山等县农村采访时看到,许多农村群众在忙着建房,街道、房前屋后的空地甚至农村常见的篮球场、打谷场都被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筑材料挤占了。
据知情人士讲,这样的现象在全市各地农村均可以看到,自2008年下半年后就持续到现在了,而且还将持续下去。一个长期对农村进行关注并深谙农村现实的新闻同仁告诉记者,建房置家再建房置家,对大多数农村群众来说几乎是一个难以更改的宿命轮回,而年前年后正是农村群众建房置家的高峰期。
如此说来,记者所见似乎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
然而,在近期的各种报刊、网络、电视、广播中,关于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衰退、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话题却不绝于耳,企业破产、农民工返乡等消息更是以各种渠道传播开去。捂紧口袋、精打细算过日子已然成为很多城里人应对当前形势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
一边是农村群众大兴土木建房置家,一边是城市居民精打细算压缩开支,在当前的整体经济形势下,两厢对照,又让记者感觉这实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
事实上,经调查了解,在当前农村兴起的建房热背后确实有不一般的意义。记者发现,倒不是当前农村能置身于全球性经济衰退情势之外,也不能妄断农村群众收入增加了,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关键的因素在于一个惠农政策的实施在背后推动了农村群众建房置家的热情,此政策为当前在玉溪大范围实施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二、政策效应因势而发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2006年起,我省在部分地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特别危险、特别简陋和特别贫困的农村民居,全面开展拆除重建和抗震加固改造,提高农村民居抗震防震能力。我市部分县区作为试点也开展了此项工程。按照政策,政府对符合民居加固标准的农户每户补贴资金2000元,对符合拆除重建、新建标准的农户则每户补贴资金4000元。
按政策实施的时间来看,玉溪早在2006年就有部分县区受益。而农村群众普遍大兴土木似乎仅是在近期才出现的情况,如果硬把当前农村的建房热与政策联系起来似乎有牵强附会的嫌疑。
实际上,这个时间差并不奇怪。据相关部门介绍,工程虽然在2006年就开始实施了,但当年多为试点,不少群众对政策的了解不深,观望与怀疑在所难免。通海县高大乡普丛村四组有170多户人家,在工程实施之初,上报参加的只有79户。由于高大乡是1970年大地震的重灾区,当地政府本想多安排一些指标,但虽经村组干部动员却不太见效,大家都不太相信有这等好事。等工程开始实施后,大家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都争相报名,有的村民对自己没报上名而后悔不已。
在2008年上半年之前,受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出于成本的考虑,除了加固工程不需要群众出资配套而得以顺利实施外,不少获得指标的拆除重建、新建户仍然处于观望状态。只是在下半年后,随着钢筋、水泥等建材价格的大幅回落,群众建房置家的积极性才得以集中释放,政策效应因势而发,在特殊的经济形势下产生出特殊的经济效应。
三、4000元撬动农村消费
通海县秀山镇大树村总支书记赵思旺说:“是‘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撬开了群众的口袋。”2008年,大树村442户农户获得房屋拆除重建补助,以此为契机,该村多方协调整合资金,大力实施以改善村容村貌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修街道,搞绿化,建公房,各种农村群众必须的配套设施得以完善。大部分群众大兴土木,拆旧建新,改善住房条件。在该村,动辄10余万元,多则60余万元的新建民居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据初步统计,仅2008年,该村群众就有1亿多元资金用于民宅建设。当然,在该村,并非所有的农户都富裕,关键还是4000元建房补贴的推动。
江川县前卫镇周官村总支书记王汉白告诉记者,因为指标有限,2008年,该村仅有15户农户获得拆除重建的4000元补贴,这让不少有意重建住宅的农户对他很有意见。他说,如果指标再多点,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户掏出口袋里的钱进行消费。当年,该村14户农户在建房上的投入至少在150万元以上。
市建设局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有19200户农户获得补贴。这年,我市共完成民居重建10800户,获得省级补助2300万元,整合资金2.2亿元,撬动农户自筹资金11.2亿元,拉动农户贷款4.9亿元。以通海为例,自2006年“民居防震安全工程”实施以来,该县群众建设安全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激发,农村消费被大幅拉动。两年来,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460万元,而群众投资高达4.25亿元。
四、4000元对农村的意义
“4000元与建房的巨大投入相比虽然微不足道,但对农村群众来说,挣4000元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至少可以买一吨钢筋,或是13000多块砖。”王汉白告诉记者。王汉白的话很实在,但他的话似乎并没有在4000元的建房补贴与数万元甚至十多万元的建房投入中找到本质联系。
其实,受益的农村群众可获得的补贴有两个标准,进行加固的2000元,拆除重建和新建的4000元。不过相比来说,4000元的补贴更能推动群众的消费热情,倒不是4000元比2000元数目大的缘故,而在于2000元的加固补贴群众并不能直接见到钱,也缺乏支配权,而4000元的建房补贴则是在群众按照相关标准完成建房并通过验收后,由政府进行一次性补贴。有改善住房条件需求的农村群众在4000元补贴的激励下消费热情自然更加高涨。
据了解,为了获得4000元的建房补贴,许多群众不惜动用多年的积蓄甚至举债建房,不少群众把建房计划提前实施,“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拆除重建补贴指标已成为许多农村群众争抢的香饽饽。
当然,在农村表现出的建房热情还与2008年底钢筋价格下滑有关。据了解,我市农村建房所用的钢筋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吨6100元,而到今年初则下滑到了每吨4000余元。钢筋投入在建房成本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成本可节省的情况下,农村群众的建房积极性自然被激发。不过,市场因素并不能消弱4000元补贴的作用,反而凸显了它在特殊形势下的推动意义。事实上,随着群众建房积极性的提高,与农村民居建设密切相关的砖石、水泥价格及工价也呈现上升趋势,相关行业被明显拉动。
来源:《玉溪日报》 记者 张家春
一、农村兴起建房热
近期以来,记者在红塔区和江川、通海、峨山等县农村采访时看到,许多农村群众在忙着建房,街道、房前屋后的空地甚至农村常见的篮球场、打谷场都被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筑材料挤占了。
据知情人士讲,这样的现象在全市各地农村均可以看到,自2008年下半年后就持续到现在了,而且还将持续下去。一个长期对农村进行关注并深谙农村现实的新闻同仁告诉记者,建房置家再建房置家,对大多数农村群众来说几乎是一个难以更改的宿命轮回,而年前年后正是农村群众建房置家的高峰期。
如此说来,记者所见似乎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
然而,在近期的各种报刊、网络、电视、广播中,关于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衰退、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话题却不绝于耳,企业破产、农民工返乡等消息更是以各种渠道传播开去。捂紧口袋、精打细算过日子已然成为很多城里人应对当前形势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
一边是农村群众大兴土木建房置家,一边是城市居民精打细算压缩开支,在当前的整体经济形势下,两厢对照,又让记者感觉这实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
事实上,经调查了解,在当前农村兴起的建房热背后确实有不一般的意义。记者发现,倒不是当前农村能置身于全球性经济衰退情势之外,也不能妄断农村群众收入增加了,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关键的因素在于一个惠农政策的实施在背后推动了农村群众建房置家的热情,此政策为当前在玉溪大范围实施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二、政策效应因势而发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2006年起,我省在部分地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特别危险、特别简陋和特别贫困的农村民居,全面开展拆除重建和抗震加固改造,提高农村民居抗震防震能力。我市部分县区作为试点也开展了此项工程。按照政策,政府对符合民居加固标准的农户每户补贴资金2000元,对符合拆除重建、新建标准的农户则每户补贴资金4000元。
按政策实施的时间来看,玉溪早在2006年就有部分县区受益。而农村群众普遍大兴土木似乎仅是在近期才出现的情况,如果硬把当前农村的建房热与政策联系起来似乎有牵强附会的嫌疑。
实际上,这个时间差并不奇怪。据相关部门介绍,工程虽然在2006年就开始实施了,但当年多为试点,不少群众对政策的了解不深,观望与怀疑在所难免。通海县高大乡普丛村四组有170多户人家,在工程实施之初,上报参加的只有79户。由于高大乡是1970年大地震的重灾区,当地政府本想多安排一些指标,但虽经村组干部动员却不太见效,大家都不太相信有这等好事。等工程开始实施后,大家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都争相报名,有的村民对自己没报上名而后悔不已。
在2008年上半年之前,受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出于成本的考虑,除了加固工程不需要群众出资配套而得以顺利实施外,不少获得指标的拆除重建、新建户仍然处于观望状态。只是在下半年后,随着钢筋、水泥等建材价格的大幅回落,群众建房置家的积极性才得以集中释放,政策效应因势而发,在特殊的经济形势下产生出特殊的经济效应。
三、4000元撬动农村消费
通海县秀山镇大树村总支书记赵思旺说:“是‘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撬开了群众的口袋。”2008年,大树村442户农户获得房屋拆除重建补助,以此为契机,该村多方协调整合资金,大力实施以改善村容村貌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修街道,搞绿化,建公房,各种农村群众必须的配套设施得以完善。大部分群众大兴土木,拆旧建新,改善住房条件。在该村,动辄10余万元,多则60余万元的新建民居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据初步统计,仅2008年,该村群众就有1亿多元资金用于民宅建设。当然,在该村,并非所有的农户都富裕,关键还是4000元建房补贴的推动。
江川县前卫镇周官村总支书记王汉白告诉记者,因为指标有限,2008年,该村仅有15户农户获得拆除重建的4000元补贴,这让不少有意重建住宅的农户对他很有意见。他说,如果指标再多点,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户掏出口袋里的钱进行消费。当年,该村14户农户在建房上的投入至少在150万元以上。
市建设局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有19200户农户获得补贴。这年,我市共完成民居重建10800户,获得省级补助2300万元,整合资金2.2亿元,撬动农户自筹资金11.2亿元,拉动农户贷款4.9亿元。以通海为例,自2006年“民居防震安全工程”实施以来,该县群众建设安全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激发,农村消费被大幅拉动。两年来,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460万元,而群众投资高达4.25亿元。
四、4000元对农村的意义
“4000元与建房的巨大投入相比虽然微不足道,但对农村群众来说,挣4000元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至少可以买一吨钢筋,或是13000多块砖。”王汉白告诉记者。王汉白的话很实在,但他的话似乎并没有在4000元的建房补贴与数万元甚至十多万元的建房投入中找到本质联系。
其实,受益的农村群众可获得的补贴有两个标准,进行加固的2000元,拆除重建和新建的4000元。不过相比来说,4000元的补贴更能推动群众的消费热情,倒不是4000元比2000元数目大的缘故,而在于2000元的加固补贴群众并不能直接见到钱,也缺乏支配权,而4000元的建房补贴则是在群众按照相关标准完成建房并通过验收后,由政府进行一次性补贴。有改善住房条件需求的农村群众在4000元补贴的激励下消费热情自然更加高涨。
据了解,为了获得4000元的建房补贴,许多群众不惜动用多年的积蓄甚至举债建房,不少群众把建房计划提前实施,“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拆除重建补贴指标已成为许多农村群众争抢的香饽饽。
当然,在农村表现出的建房热情还与2008年底钢筋价格下滑有关。据了解,我市农村建房所用的钢筋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吨6100元,而到今年初则下滑到了每吨4000余元。钢筋投入在建房成本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成本可节省的情况下,农村群众的建房积极性自然被激发。不过,市场因素并不能消弱4000元补贴的作用,反而凸显了它在特殊形势下的推动意义。事实上,随着群众建房积极性的提高,与农村民居建设密切相关的砖石、水泥价格及工价也呈现上升趋势,相关行业被明显拉动。
来源:《玉溪日报》 记者 张家春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市防震减灾局 发布人:市防震减灾局
相关阅读:
- 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政务信息公开申请表 2024-11-29
- 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内设机构 2024-12-31
- 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2024-11-29
- 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云南) 2023-10-23
- 市政府法制办顺利完成2015年全市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 2015-04-21
- 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机构职能 2024-12-31
- 玉溪市卫生健康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适用主体清单 2024-08-28
- 玉溪市环境保护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适用主体清单 2023-09-04
- 国家统计局玉溪调查队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2024-11-29
- 玉溪市公共交通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