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11349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7-09 |
针尖跳跃国歌音符 丝线闪动青花色彩
针尖跳跃国歌音符丝线闪动青花色彩
——记玉溪青花街小龙茵绣坊聂耳主题刺绣
钱晓丽(中)和她的徒弟李吕艳(右)、方秀华在探讨刺绣技法。
聂耳主题刺绣作品。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
盛夏的玉溪青花街上,市级非遗传承人钱晓丽坐在小龙茵绣坊桌前,针尖在绷紧的布面上跳跃。针线穿梭间,一个拉小提琴的青年身影逐渐浮现——那是人民音乐家聂耳。
在聂耳纪念日到来之际,钱晓丽和她家绣坊的绣娘们以聂耳为主题创作刺绣作品,让古老的刺绣与红色音乐文化碰撞,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紧握绣针的右手食指关节肿得比常人粗大一倍,每当汗水浸湿她的额发,疼痛让每一次运针都变成意志的较量,但她的眼神始终专注。“刺绣是和时间对话的艺术,而绣聂耳,就是在绣一个民族的灵魂。”她说。
音乐与刺绣的文化交融
聂耳,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是玉溪人的骄傲。他的音乐作品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他的精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钱晓丽作为玉溪刺绣文化的传承者,深感有责任用刺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让聂耳的爱国精神通过刺绣作品得以传承和弘扬。
钱晓丽和她的团队深入挖掘聂耳的生平事迹和音乐内涵,将其巧妙地融入刺绣作品中。她们借用傣族织布技艺呈现聂耳的形象,通过细腻的针法和丰富的色彩,将聂耳的神态和气质展现得栩栩如生。在创作聂耳演奏小提琴的作品时,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聂耳专注的神情和优雅的姿态,她带领团队反复研究聂耳的照片和相关资料,不断调整针法和色彩搭配。她们尝试了多次后,最终选择了一种光泽柔和、质感细腻的丝线,通过平针、扣针、打籽针等多种针法的结合,将聂耳的面部轮廓、头发、衣服纹理等细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背景的处理上,她们用蓝色的丝线绣出了宁静的夜空和闪烁的星星,寓意着聂耳在黑暗的时代,用音乐点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除了人物形象的刻画,钱晓丽还将聂耳的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刺绣作品中。她们在创意产品手提包上绣制跳跃的音符,通过独特的工艺,让音符呈现出立体的效果。再运用珠绣技艺,用珠子点缀出动态的音符,仿佛这些音符在布上跳动,生动地表现了音乐的流动感。
钱晓丽和她的团队设计制作了带有聂耳图案和音符的公文包、手提包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传播聂耳文化的载体。在公文包的正面,绣着聂耳拉小提琴的形象,周围环绕着跳动的音符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如长城、祥云等。这些元素的融合,既展现了聂耳的伟大形象,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手提包的侧面,用简洁而富有艺术感的针法绣上了聂耳的经典名言,让使用者能感受到聂耳的爱国主义精神。
针尖上跳跃的音符
“聂耳的母亲是花腰傣,我们的作品就借用了玉溪傣族的织布技艺,这是我们与国歌曲作者的血脉联结。”钱晓丽抚摸着绣架上的半成品说。在她的巧手下,银线勾勒出聂耳拉小提琴的侧影,背景的长城在平针绣与堆绣技法中蜿蜒起伏。为了让音符更加生动形象,她们还在音符周围绣上飞舞的和平鸽,象征着自由和希望,寓意着聂耳的音乐如同自由的鸟儿,能够冲破黑暗,带给人们力量和勇气。
在她旁边,一组珠绣作品引起记者注意,那是钱晓丽的徒弟方秀华创作的“跳跃的音符”胸针——黑色缎面上,米粒大小的琉璃珠排列成跃动的音符。方秀华说:“我们捕捉《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让珠子随光线变化产生波动效果。我们制作它时,珠串仿佛在指尖流淌成旋律的河流。”
“非遗不应该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我们要让红色文创‘活’在日常穿搭中。”钱晓丽说。她展示着最新设计的音符主题刺绣作品,将携带聂耳元素走向市场。在作品中,她先绣出背景上的长城,中间是聂耳拉小提琴的形象,下方是花腰傣的织锦。其中的针法除了挑花绣,还运用了彝族的堆绣等几种非遗技艺。这些作品表现的是聂耳故乡绣娘心目中的聂耳形象。
绣坊里的传承密码
在小龙茵绣坊里,钱晓丽的另外一个徒弟李吕艳正用青花蓝丝线绣制《义勇军进行曲》乐谱。布面上山茶与云纹交错,三只和平鸽掠过音符组成旋律图案。“用青花瓷的蓝白配色表现红色文化题材,是想打破刻板印象。”这位跟随钱晓丽学艺6年的绣娘说。
“传承需要体系化支撑。”钱晓丽说着,翻开她主编的书籍《玉溪民族刺绣》,书中系统梳理了玉溪彝族、傣族、苗族等8个世居少数民族的针法图谱。这本书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出版物奖,成为高校设计专业的教材。
目前,钱晓丽的小龙茵品牌特色以彝族文化为主,巧妙融合了傣族、苗族等8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元素,通过“纺、染、织、绣”四大工艺,开发出衣、帽、鞋、包、家居用品、手工艺品等名目繁多的产品,满足了大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她将传统刺绣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承的使命
今年5月,第九次全国少代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一位身着玉溪花腰傣服饰的少年挺直了脊背……他是钱晓丽之子、玉溪聂耳小学的学生代表。他的胸前绣着音符纹样,衣摆处小龙茵的标志若隐若现——这是钱晓丽为他特别设计的“行走的文化名片”。
“唱国歌时我全身颤抖,突然明白聂耳就活在我的血脉里。”参加完全国少代会归来后,他在报告会上动情诉说。作为玉溪唯一的赴京代表,他带着玉溪少先队员的使命讲述家乡故事:在聂耳故居当讲解员,用画笔描绘国歌诞生史,将聂耳故事编成校园情景剧……这种传承理念在玉溪聂耳小学的课堂上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孩子们定期到小龙茵绣坊体验非遗文化,音乐课学唱聂耳作品,美术课描绘民族纹样。非遗与红色基因在这里完成代际传递。
如今,钱晓丽右手肿胀的指关节已难弯曲,但她运针依旧稳健。绣架上的聂耳肖像作品渐趋完工,背景上的长城在金银线交织中闪耀光芒。三十年的坚守,六个刺绣基地,三十二位脱贫绣娘,无数聂耳主题作品——这根绣花针挑起的不仅是丝线,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在绣坊中“响起”,针尖下的音符便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刺绣是时间的艺术,而聂耳是永恒的音符。”她凝视着完成的作品轻声说道,“我要用一针一线,把国魂绣进每个人的心里。”
相关阅读:
- “中国的声音——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展走进西藏林芝 2025-07-09
- “国歌故事我来讲”红领巾讲解实践活动举行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