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21873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开日期 | 2012-06-19 |
中央主流媒体记者盛赞玉溪医改
红塔区北城街道中心卫生院为辖区内的老年慢病患者进行免费体检
“玉溪医改了不起,为老百姓撑起了一片天!”6月14日至1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网等多家中央主流媒体记者到玉溪,就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进行采访,对我市医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从新平县到红塔区,采访组进医院、访农家,详细了解我市医改工作情况。
“玉溪3年来投入医改经费6亿余元,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医改工作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玉溪市领导班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拳拳之心。”新华社记者孙铁翔说。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重要工作,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于2009年启动了全市医改工作。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全市上下形成了关心医改、支持医改的良好氛围。3年来,全市共投入医改经费6亿余元,有力地保障了医改的顺利进行。
“玉溪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大病救助制度,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中国青年报》驻云南记者站记者雷成认为,广大农村之所以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很大程度上在于大病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玉溪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由政府出资的新农合大病救助制度,统筹使用新农合资金,参保农民无需再缴纳大病保险,由新农合筹资统筹解决。按照相关政策,参合农民单次住院费用超过1万元的,扣除按新农合规定报销金额后,再给予50%至60%的报销补偿,住院补偿年封顶线达16万元。2011年,全市共有7328人次得到1.57亿元的大病住院再次补偿,占全市新农合筹资总额的33.95%,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基本控制。
红塔区北城街道中心卫生院正组织医务人员为辖区内的老年慢病患者进行免费体检,引起了《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李红梅的注意,她认为,通过加强老年慢病管理,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就医意识和保健意识。
2011年,我市将结核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慢性心力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放化疗、白血病、活体器官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等病种纳入老年慢病门诊统筹管理,是全省统筹管理病种最多的州市。通过统筹管理,全市共有5373人次获得慢性病门诊补偿,发生门诊费用203.86万元,补偿新农合资金125.81万元,次均补偿234.15元,实际补偿比例达61.72%,基本实现了全市老年慢病有保障的目标要求。
新平县平甸乡梭克村委会梭克村民小组村民普云宏,于2011年7月确诊为白血病,到今年1月先后7次住院治疗,共发生医疗费用98337.17元,这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加入新农合,他报销了83471.1元(含大病医疗救助15055.08元),实际报销比例达84.88%。“玉溪新农合广覆盖、高补偿,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惠。”《中国改革报》采编新闻部编辑任丽梅说,通过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玉溪农民群众的就医负担大大减轻。2009年至2011年,全市有1082.52万人次得到新农合医疗补偿,共补偿新农合资金7.49亿元,受益面达223.6%。老百姓小病拖、慢病不管、大病看不起的情况得到改变,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医改成为重大民生工程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