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6169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26 |
澄江探索农业尾水治理新路径

蓝莓种植基地尾水尾液收集再利用。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曾永洪 摄
“每株蓝莓下方都设有收集装置,尾水通过管网流入处理池,净化后还能再度利用,既节约水资源,又保护抚仙湖,这笔投入太值了。”近日,在澄江绿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坐落于澄江市龙街街道忠窑社区的蓝莓种植基地里,负责人李艳武望着有条不紊运转的尾水回收系统,不禁感叹道。该基地所采用的尾水尾液全收集、全循环模式,作为澄江市特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典范,正生动诠释着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双赢之道。
踏入基地,田间地头的管网仿若细密的“毛细血管”向四面八方延伸。每株蓝莓下方的收集装置精准收集多余的灌溉水,顺着管道,这些尾水汇聚到专门的处理池。李艳武介绍,为打造完善的尾水回收利用体系,基地投入了130余万元,仅净水设备就花了30多万元。尾水经过滤、消毒杀菌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重新投入灌溉使用,形成了闭合的水循环系统。这一创新系统使得每株蓝莓日均用水量控制在2升多,相较于传统的种植方式节水30%,化肥使用量也减少了25%。在病菌消杀过程中,还能保留基质里的有机成分,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种植质量的同步提升。
尽管初期投入成本较高,但大企业的带头示范让种植户看到了长远价值。“现在用的都是国产标准化设备,后续普及开成本肯定能降下来。”李艳武透露,基地的成功实践带动了周边种植户主动了解改造技术,为区域农业绿色转型注入了动力。
近年来,澄江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护湖”作为核心底线,全面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并把尾水尾液回收利用作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为此,澄江市构建起部门、镇(街道)、村(社区)领导干部包基地的网格化管控机制,同时推行“四级包保”制度,将尾水收集明确纳入管控指标,切实做到“责任到田块、管控到植株”。截至10月24日,澄江市已建成尾水尾液收集设施338户,涉及面积13900余亩,完成率达89.42%。
从尾水直排到循环利用,从粗放种植迈向生态管控,澄江蓝莓基地的转型发展,是澄江市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基地加入生态改造行列,抚仙湖的生态屏障将愈发坚实,澄江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蝶)
相关阅读:
- 澄江探索农业尾水治理新路径 2025-11-26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