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5793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24 |
“花腰傣服饰是我们民族的财富”——访新平县傣族织锦革新者刀向梅

刀向梅正在制作花腰织锦。

刀向梅的刺绣作品《稻子熟了》。

刀向梅的刺绣作品《花腰上衣》。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
在新平县戛洒镇平寨社区,有一座精致典雅的花腰傣服饰·刺绣工作室。工作室的主人刀向梅,不仅是花腰傣织锦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更是一位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的创新者。从13岁执针学绣到如今带领300余名绣娘闯市场,她用一针一线串联起花腰傣的文化基因,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技艺,让古老刺绣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藏身花木间的工作室
11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探访了花腰傣服饰·刺绣工作室。工作室藏在新平戛洒镇的村寨巷弄里,是一座裹着烟火气的傣家小院。石墙斑驳、木顶古朴,门口红灯笼垂着长流苏,复古油灯悬在“花腰傣服饰·刺绣工作室”木匾两侧,院墙上“非遗工坊”的牌匾边爬满了藤蔓。
推门进院,老树下挂满彩色的灯笼,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石砌的地面上,木桌石凳藏身在绿植间,竹编筐、土陶盆随意摆放,空气里混杂着草木香,为这座乡村小院带来了一种松弛感。院里的展厅又是另一番天地:木架展柜映着暖光,花腰傣黑底彩绣的筒裙、缀满银泡的腰带依次排开,绣着日月花草图案的挂毯悬在原木墙上,树桩形的展台摆着老绣片,空气里弥漫着棉线与旧木的气息。制作区里,手工绣架挨着现代绣花机,红布彩线堆在桌角,绣娘的指尖与机器针头交替起落,让老院落里回荡着清脆的咔嗒声。
在刺绣馆的工坊里,刀向梅是穿梭在彩线与织机间的“非遗守护者”。在一长排绣花机前,她俯身检查绣品纹样,指尖轻触红布;缝纫机旁,她稳稳按住绣片,剪刀起落间裁出规整的布料;展示服饰时,她笑着拎起花腰傣筒裙,指尖拂过银泡与绣纹,眼里是对这门手艺的熟稔与热爱。从机器刺绣的批量生产,到手工缝制的细节打磨,再到向访客讲解服饰纹样,她把花腰傣刺绣的传承,揉进了每一个专注的动作里。
织锦世家,薪火相传
“我13岁就跟着母亲和奶奶学习织锦。”刀向梅的手指轻抚着刚完成的织锦,眼神温柔。花腰傣的织锦技艺代代相传,女孩们从小便在女性长辈的指导下学习这门传统手艺。刀向梅的奶奶刀明绣是当地有名的织锦能手,母亲刀有英同样技艺精湛。在这个织锦世家长大,16岁的她已熟练掌握图案设计、配色技巧和多种织锦手法。
花腰傣织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信手织出的图案和不对称的构图手法。直线、平行线、三角形等在织锦艺人的巧手下,变幻出八角花、棉花等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运用上,花腰傣织锦采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丝线,配色大胆,绚丽华美。
“织锦时不用描摹纹样,全凭心中构图。”刀向梅解释道,“比如左边图案是彩色横条,右边则是彩色竖条,各色条的宽窄也明显不同。这样的无序变化,使本来静态的图案产生了动感和立体美感。”
从自绣自用到走向市场
2012年,对刀向梅来说,是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一年,她加入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并当选为副会长。“以前我们的绣品都是自绣自用,从没想过可以变成商品。”刀向梅回忆道。
随着戛洒镇旅游业的发展,刀向梅看到了花腰傣手工艺品的市场潜力。她开始组织绣娘培训、外出观摩学习,并召集村里的妇女将“压箱底”的绣片拿出来做成旅游产品。她说:“起初并不顺利,那时戛洒的旅游还没有现在这么红火,推广挺难的。”
转机出现在2014年,刀向梅的两件作品荣获联合国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这让她的信心大增。她带着绣片参加各类文化展览会。从昆明到香港,花腰傣织锦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想学的都免费教
2015年,刀向梅迈出了关键一步——成立了花腰傣服饰·刺绣工作室。最初工作室只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一间房子,仅能做刺绣和织布。随着规模扩大,工作室搬迁至废弃的小学校舍,占地面积达1.2亩,之后的建设陆续投资72万余元。如今的工作室已发展成一个集参观、体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花腰傣民族文化传习馆。传统服饰展示区陈列着花腰傣三个支系的女子服装;织布区让游客亲身体验织锦过程;机绣生产车间里,一台8米长的绣花机正忙碌工作;展销厅内,各式织锦产品琳琅满目。
面对现代市场的需求,她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引入机器绣花提高生产效率,但没有放弃手工绣品的定制业务。“手工的都是定做的,比如博物馆需要纯手工的一套衣服,或者私人收藏需要绣片,都必须手工完成。”她介绍道。她的作品《稻子熟了》和《生命》正是传统与创新结合的典范。《稻子熟了》以绿色的丝线绣制,描绘了花腰傣小卜少们去打稻子的场景;《生命》的构图,远看是一位美丽的花腰傣女性,细看可以发现牛、鱼、猫头鹰等动物融入其中,她脚下踏着溪水,表达了花腰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现在,她的工作室开发了箱包、服饰等多种产品,并与昆明、北京等地的餐饮店合作,为其定制花腰傣款式的工作服。“我们不只是做单一的刺绣或织锦,而是将布料、绣花和织布这些工序整合,制作更适应市场的产品。花腰傣织锦技艺的学习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我儿子假期叫他来帮忙都不愿意,不过亲戚家的小女孩却愿意来学习。”刀向梅苦笑道。
为了促进技艺传承,刀向梅的工作室随时敞开门免费教学。“从我这里学成后独立创业的徒弟有三四个了。我还会自费邀请外地的老师来培训裁剪布料等技能,只要喜欢,想来学的都是免费的。”她说。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刀向梅尝试将织锦技艺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她说:“游客大多不懂刺绣,只能欣赏一下绣品。有的游客想体验刺绣,时间不够,做不出成品,带不走,钱花了,体验感却不好。”于是,她在工作室开设了织布体验区,游客可以在傣家阿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织布机。她一直在尝试开发更易上手的DIY材料,让游客在三四个小时内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
花腰傣文化的守护者
对刀向梅而言,织锦不仅是技艺,更是花腰傣文化的载体。刀向梅说:“花腰傣女子服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服饰之一,其价值不单单是美丽,实际上是一部民族史书。在花腰傣的文化中,服饰承担着记录历史的重任。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我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把自己民族的千载传奇,以及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回忆和缅怀,都写在了服饰上。”
如今,刀向梅的工作室已成为花腰傣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累计接待国内外各级各类游客团队150余批次。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刀向梅始终保持着乐观和执着。“花腰傣服饰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业,它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她说。
相关阅读: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