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4615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17 |
雄关朝阳寺:时光深处的文化印记

新建的朝阳寺。

嵌于今朝阳寺墙上的“童子背花瓶”石雕精美细腻。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顾世丹 文/图
在江川区雄关乡的层峦叠翠间,有一座被岁月尘封的古刹——朝阳寺。这里曾有的晨钟暮鼓早已消散,但透过残存的印迹与老人们的记忆碎片,依然能触摸到那段辉煌的历史脉络。这不仅是一座寺院的兴衰史,更是一段镌刻在红土地上的人文记忆,一部回荡在时光长廊里的文化交响曲。
寺分四层,次第抬升
朝阳寺位于江川区雄关乡,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清代扩建,至民国初年已形成了结构严谨、错落有致且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
行至雄关乡政府所在地,旧时的朝阳寺早已不复存在。询问当地人,他们会将目标指向如今的雄关乡政府大院说:“以前朝阳寺就在那里。”在乡政府大院内,早已看不出任何古刹的痕迹,唯有当地人还记得以前朝阳寺的位置。
据当地文献记载,朝阳寺坐西朝东,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沿一条中轴线次第抬升。寺院共分四层:一层为小马寺;二层为关圣宫;三层为观音阁;四层为文昌宫。寺前还建有戏台,为清代建筑。戏台台口高2米左右,四周全用青石镶砌。正面条石长约2米,分别雕刻有“二十四孝故事”和各类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图案。台下中空处蓄一池清波,成就天然扩音之效,相传唱戏时锣鼓声由此能传到四五里外,声闻旷野。
而距离戏台不远的小马寺则作为寺院的第一进建筑,以其精巧的建筑结构迎接着四方香客。它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平面一字式三间土木结构单檐(斗拱)建筑,由居中一间和左、右两次间、两耳房,以及一小天井构成。其中,居中一间为朝阳寺大门,屋檐下悬红底金字匾额一块,上面阴刻“朝阳寺”三字。大门两侧镌刻楹联:“寺号朝阳千秋永胜,关名雄镇万古长青。”
旧时,踏上三级石阶步入朝阳寺深处,正中一方天井豁然入目,南北厢房分列左右。令人惊叹的,当属寺内塑有白、棕二色神马。其肌肉偾张,姿态各异,如蓄势待发,形神毕肖。马前各塑一人,正奋力牵拽神马。
工艺精湛,功能分明
据当地文献记载,过了小马寺一路前行,便来到朝阳寺的核心所在——关圣宫。据史料记载,关圣宫是朝阳寺的主要建筑,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殿面阔12.9米,进深13.66米,高9.1米,共有柱子18棵,歇山式屋顶覆盖金黄色琉璃瓦,正脊排列十二生肖兽,中央置宝顶,两角翼状翘起,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正殿中第一排柱之间的六扇雕花格子门,中间两扇镂空雕刻的双龙腾云驾雾,龙鳞在光影中若隐若现。
殿内,供奉着丈余高的关羽坐像,面若重枣,左手轻按膝上,右手轻拈长髯。关平、周仓两员武将肃立左右,周仓所持青龙偃月刀寒光凛凛。据当地老人讲,此刀用铁打造,1958年拆除寺院时上交供销社,其刀柄长2米,刀面长1米,重160多公斤。旧时关圣宫限男性朝拜,妇女不得入内,折射出古代寺院场所特有的封建色彩。
关圣宫北面山墙与厢房之间有一条过道,经此可到观音阁。观音阁重建于清嘉庆年间,面阔12米,进深9米,通高6米,结构精巧,气氛肃穆。正中供奉檀香木雕刻的观音像,金粉镀身,左手抱瓶,右手持枝,似洒甘露。左右塑有十八罗汉,神态各异。观音阁为妇女专拜之处,男士不得入内,反映了旧时民间信仰中的性别区分。
观音阁之后是文昌宫,它位于朝阳寺的最高处,重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正殿面阔12.9米,进深12.66米,高8.55米,前檐柱下的鼓墩石上,有两座“童子背花瓶”石雕,工艺极为精美。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左右为金甲神与魁星神,是文人学子祈求功名的圣地。檐廊悬挂两口大铜钟与两面大鼓,钟鼓齐鸣时,声震四野,象征文运昌隆。
精美石雕,古韵犹存
虽然朝阳寺历经了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岁月磨砺,但却因种种原因在20世纪70年代后被逐渐拆除,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当地人始终珍视这份文化记忆,1999年人们在其原址附近选址重建朝阳寺。尽管新寺规模较古刹大为缩减,但幸有原寺残存的部分构件被迁入新寺,延续了古刹的香火与记忆。
寻觅中,记者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来到了如今的朝阳寺。新的朝阳寺已不复昔日辉煌,甚至有些简陋。然而,散落在寺内、寺门前的石雕,依然透露出昔日寺院精工细作的痕迹。
寺门前两侧,原有的“童子背花瓶”石雕被镶嵌于寺墙之上,童子憨态可掬,花瓶纹饰细腻,石面因年久摩挲泛出温润光泽。现年74岁的当地人郭开华说:“‘童子背花瓶’石雕本位于老寺的文昌宫,后来人们建这所新寺时将它迁到了这里。”
“童子背花瓶”石雕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童子体态丰满,面容清秀,背倚花瓶,脚踏龙头,姿态飘逸,似欲乘风而去。底座上雕有古代将军形象,威武庄严。石雕主要为立体浮雕,其雕刻细腻,线条流畅,人物衣袂飘动,栩栩如生,尤以童子眉眼间的笑意最为传神。
步入寺内,神像之下原置于关圣宫、观音阁和文昌宫的祭祀石桌,如今也汇集于此。
这些以整块青石雕琢而成的石桌,不仅形制规整,且桌面光滑如镜,摸上去冰凉细腻。而桌脚的雕刻部分则尤为精美。据了解,桌脚均为长方形的青石,每桌两只脚,却只有一只脚采用整块青石雕刻图案,三张石桌共配三块雕花桌脚。除一块被毁外,其中一块雕刻着“二龙抢宝图”,上部是南天门和腾云驾雾的双龙,下部是“喜鹊串梅”和“双凤朝阳”,中间圆形区域内的“二龙抢宝”栩栩如生。另一块则雕刻着“八仙过海”和“二十四孝故事”,人物、动物、景物层次分明,每一处细节无不凝聚着古代匠人的心血。
如今,古寺虽已难觅全貌,但古韵犹存。这些迁至新址的石雕,让曾经的朝阳寺在时光的流转中悄然复活。它们静立于晨光暮色中,无声诉说着昔日朝阳寺的建筑格局、雕刻艺术与文化内涵,也见证着民间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更传递着古人匠心的温度,是一段鲜活的地方文化记忆。
相关阅读: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报告会在玉溪举行 2025-11-14
- 省委宣讲团走进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2025-11-14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