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19399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8-27 |
隐藏在崇山峻岭间的“山苏第一寨”——探访中国传统村落峨山县大西村
大西村村口的“山苏第一寨”石牌坊。
笔直的道路穿过村落,通往大西山火坛。
大西山山顶的火坛始建于明代。每年火把节,人们便会在这里完成钻木取火的神圣仪式。
小档案
地名:大西村。
地理坐标: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委会。
地名来历:因地处县治之西而得名。
地名沿革:大西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据当地文献记载,大西村于明代建村,1952年建乡,以位置在县治之西设大西乡,因乡政府驻此村,村名随之改为大西。大西,彝语名为“山苏白克”,意为山苏群众居住的高山。
中国传统村落:大西村历史悠久,是峨山县彝族山苏支系的传统聚居地。在时代发展中,大西村仍保留着彝族山苏支系的古老传统和习俗。2016年,大西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顾世丹 文/图
在峨山县绵绵群山的褶皱深处,隐藏着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古村落——大西村。这里不仅是彝族山苏支系的聚居地,更是玉溪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圣火之地”“山水画卷”“世外桃源”等美称。作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大西村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古朴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
时光眷顾的彝族古寨
大西村坐落于峨山县城西北90多公里的塔甸镇大西村民委员会。蜿蜒的山路是前往大西村的唯一通道,它如丝带般盘旋而上,仿佛引领着人们穿越时空,直达那片被时光眷顾的彝族古寨。沿途群山环抱、绿意盎然,松木葱郁、鸟鸣声声,每一处景致都透着古朴与宁静。
经过数小时的跋涉,终于抵达大西村。大西村靠山而居,西与新平县新化乡山水相连,北与楚雄州双柏县隔江相望。村口“山苏第一寨”的石牌坊昭示着这座村寨在当地的独特地位。
村寨坐北朝南,层层叠落,与山坡浑然一体。村内建筑依山势地形起伏而建,彼此相连。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山苏人家,如星罗棋布般散落,耕地、森林与民居错落有致地交织在一起,铺展成一幅立体生态画卷。
大西村是峨山彝族三大支系之一的山苏支系的传统居住地,这三大支系包含纳苏、聂苏和山苏。据峨山当地文献记载,塔甸镇境内的彝族主要为纳苏支系,有少部分聂苏支系和山苏支系。在地方史志的记载中,关于山苏支系有着简短的文字描述:“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稗为食。”这种坚韧的生存智慧,让大西村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基因。
大西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据当地文献记载,大西村于明代建村,1952年建乡,以位置在县治之西设大西乡,因乡政府驻此村,村名随之改为大西。大西,彝语名为“山苏白克”,意为山苏群众居住的高山。
据大西当地人描述,山苏支系早年从鲁奎山迁至大西山,说着自己的山苏话,这种语言全靠祖辈口口相传,当地其他彝族支系也无法听懂。山苏支系的族人生性腼腆,旧时鲜少与外界往来,既不与外族通婚,也不与邻近彝族村寨联姻。这个族群始终秉持着诚实重义、勤劳淳朴、勇敢无畏的品格,并保留着彝族古老的语言与风俗。正因如此,大西村被誉为“山苏第一寨”。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峨山县实行土地改革,为划分田地,山苏群众按所崇拜的图腾归宗,分别以“祝”“沐”为姓,开启了崭新的生活篇章。这一转变,反映了时代变迁对民族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以土地为生活根基,以文化为精神血脉,传承着古老的生存智慧,并逐步融入现代文明,绽放着独特的民族魅力。
岁月雕琢的诗意栖居
踏入大西村,村内民居依山势地形而建,多为土木结构的彝族传统民居,也称彝族土掌房,其建筑整体色调以土黄色为主。作为山苏人世代栖居之所,土掌房承载着彝族先民的智慧结晶。
彝族土掌房历史悠久,旧时,彝族先民为适应滇南亚热带多雨湿润的气候以及多山少地的地形特点,在自然环境、审美观念和宗教文化的多重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创造了这种独特而实用的民居建筑形式。
大西山苏群众的土掌房,以泥土、木料、石块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盖时,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这样的屋顶不仅坚固耐用,还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冬暖夏凉,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由于大西地处高寒山区,风大、霜重,冬季常有雪花飘落。所以,这里的土掌房大多低矮紧凑,窗户小巧且不透风。这种设计既抵御了风霜的侵袭,又能保温,使得屋内温暖宜人。虽然土掌房容易漏雨,但其整体结构的实用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使得它成为山苏群众世代传承的民居建筑模式。
如今,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下,大西村的房屋得到了统一修缮与改造,平顶被改为瓦顶,整体建筑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加凸显出“青灰瓦”“土黄墙”的山苏建筑文化元素,让这座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行走在大西村,不时可见黄澄澄的玉米棒子挂在墙头或檐下。那金黄的玉米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展现出山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跨越时空的狂欢
在大西村,火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更是山苏群众生命哲学的隐喻。每年农历六月廿四,当火把节的火光染红天际,一场盛大的狂欢便拉开了帷幕。
大西村是通往大西山火坛的必经之地。大西山海拔2406米,是峨山彝族先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圣域。山顶的火坛始建于明代,以“天圆地方”的格局暗合彝族宇宙观:外坛方形,内坛圆形,三层坛台托起一块形似龟背的取火石。每年火把节,毕摩需提前测算吉时,率村民攀登349级台阶,完成钻木取火的神圣仪式。“349”中每个数字都有着深刻的含义:“3”指山苏群众;“4”为一年四季;“9”代表长长久久,合起来就是希望彝族族群一年四季平平安安、长长久久、和睦安康。
钻木取火仪式通常在上午举行,具体时辰由毕摩测算。当吉时降临,《取火经》的浑厚吟诵声便穿透群山,彝家汉子奋力用木棍摩擦火草,直至青烟升腾。当第一簇火苗跃出的瞬间,四周围聚的山苏群众欢呼声如潮水般涌起。火苗引燃火炬,火炬又点燃取火台旁的篝火,跳动的火光映红了彝族群众虔诚的脸庞。刹那间,古老的钻木取火技艺升华为集体的炽热狂欢。火光中,彝族的过去与未来交织,历史与希望共鸣。这不仅是庆典,更是对生命、自然与祖先的敬畏与礼赞。
此时的大西山,会化作一片欢乐的海洋。彝家儿女身着民族服饰,未婚青年以歌为媒,在大娱乐舞蹈中寻找心上人,孩童则三五成群追逐嬉戏。最具特色的“花街集市”沿山麓铺展开来,牛、羊肉汤锅的香气混着蜂蜜荞饼的甜腻,与篝火的火光一同升腾,将整座山峦浸润在人间烟火的诗意里。
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传承
大西村,这座古老的彝族村落,承载着彝族山苏支系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山苏群众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先辈的故事。
2016年,大西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当地政府投入资金,修缮土掌房,并遵循传统工艺和材料的使用,既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历史风貌。每逢火把节,当地文旅部门都会精心策划系列活动,将火把节的热烈氛围与彝族风情完美融合。节日期间,游客们纷至沓来,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尽情歌舞,感受着彝族人民的热情豪爽。而钻木取火的古老仪式,则通过直播跨越千山万水,传遍全国,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大西村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质朴的建筑风格与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探寻者和游客,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桥梁,展现着彝族山苏文化的独特魅力。游客的到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大西村在新时代谱写出民族团结的和美乐章。
相关阅读:
- 玉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12-07
- 我市第15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开启 2025-08-26
- 峨山县青苔坡小组推动移风易俗见实效 2025-08-26
- “寻找身边的讲书人”系列活动火热进行 2025-08-26
- 我市第15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开启 2025-08-26
- 玉溪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开发2本符合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标准的电子商务系列教材并配套开发数字化资源采购项目成交公告 2025-08-25
- 元江芒果:玉溪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 2025-08-25
- 元江县人民法院审判业务用房维修项目更正公告(二次)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