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328124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3-01-30 |
乡村医生黄发清:祝愿家乡人健健康康过大年
安化彝族乡是江川县唯一一个山区民族乡,距县城24公里。县城到安化的班车,一个半小时一趟,一下车便是安化乡卫生院,一小栋三层楼的白房子立在山顶,守护着全乡9000多人的生命健康。57岁的黄发清是卫生院的一名乡村医生,从医35年,在安化从医29年。
1、全科医生 来多少病人看多少
1月26日,一个周六的下午,来卫生院看病的村民断断续续,看着虽不拥挤,黄发清却很难闲下来:刚诊断完一个普通感冒的病人,便有一位老人带着吃坏了肚子的小孙子来看病,紧接着是一个刚结婚4天的红衣新娘子咽喉肿痛的问题,然后是一个中年农民闹耳鸣久治不愈……年龄不同,病症不一,黄发清不慌不忙,问症状、看舌苔、摸肚子、听心肺胃肠音……他认真细致,态度严谨,表情严肃。虽然山里的病人大都是熟脸,但看病时专心诊断、不说闲话是黄发清的原则,他只在写方子时会多嘱咐病人回家之后应如何饮食和调养。
没有病人来就诊,黄发清就到远处院子里的墙根下蹲着抽水烟筒。他是安化人,家就在卫生院对面不远。1978年黄发清从玉溪卫校毕业后,先在当时的江川县防疫站(现江川县疾控中心)工作了6年,后来回到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一干就是29年。他这一辈子,与这片平均海拔1890米的内陆山乡有着根深蒂固的血脉联系。
黄发清说:“我和其他5人是编制内的,其余的都是编制外的。”安化乡卫生院共有职员11人,其中2名主治医师,一名中医医师,一名妇幼医师,其余为护士及药剂师。中医、妇幼两名医师只在5个工作日正常上班,黄发清则与另外一名主治医师轮班上,当班时需要全天24小时坚守。山乡医疗条件有限,他们担当着“全科医生”的角色,一般性常见病他们都要负责医治。但若碰上疑难杂症,黄发清还是建议村民到大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病人少的时候每天有十来个,多的时候要看四五十人。不管来多少病人,我们都要认真接诊、医治。”黄发清说,他每年的看病人数达到了3000多人次。
2、梦中惊起 为病人看病是家常便饭
每天早晨,当太阳刚从东边山上升起,黄发清就起床了。卫生院里没有数字电视可以看,他就听听收音机里的新闻。随后,他穿上白大褂,8点钟准时坐在就诊室里等待病人的到来,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才算下班。采访那天,黄发清刚好换上了一件已经泛黄、脱线、掉纽扣的白大褂,他笑着解释道:“这白大褂穿了一年多了,我有5件换着穿,不都是这么旧的,也有很新的!”
乡村医生的日子很清苦。上班的日子,黄发清得日夜守候在卫生院里,随时待命。村民们白天要干农活,所以晚饭时间或是晚饭后来看病的人也就特别多,延时加班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深更半夜从睡梦中爬起为病人看病也已是家常便饭。不管什么时候,遇到有外伤、酒醉、发热、急腹症等急症病人,他就得从医院楼上的房间爬起来接诊。
此外,黄发清也常常要面对在慌乱中送来的急症、重症患者。“生命垂危”、“千钧一发”这些让患者亲朋好友担心、发狂的词语,到了黄发清这里只剩下两个字:淡定。从医几十年,他见得太多了。死生无常,他要做的就是保持绝对的清醒,知道要怎么做。只要有一口气,总能有救治的方法。前些年,村民们的观念还很落后,有时夫妻俩吵架了,就会有人喝个农药什么的,被家人送过来抢救。“有一次,一名年轻妇女服了毒,送过来时已经断气了。我虽然觉得惋惜、痛心,但也无计可施,只要她还存一口气,我都会奋力抢救的。”黄发清感叹着:“好在近年来这样的事少了,我也少了些痛心,能安心做好分内事。”
从医几十年,黄发清会遇到各种类型的病患。有时候遇到行走不便的特殊病人,他就到病人家里去看,并无怨言。但在所有病人中,有一类人却是黄发清唯一不那么愿意面对的,那就是喝醉酒的人。“彝族人爱喝酒是出了名的,安化的白酒做得好也是出了名的,但有些人就是非要喝到被送进卫生院来,不省人事,还骂骂咧咧,非常难控制、难救治。”黄发清摇着头说。
3、辛苦一年 期待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村民代留恩有耳鸣问题,这天特意来找黄发清帮看看:“我平时有什么病就来这里看,都不记得黄医生为我看过多少回了。我们很信任他,我以前的病都是他治好的。”
从医几十年,黄发清救治过的病人已经多得数不清了,走到哪儿都能碰到医治过的病人,走到哪儿都是一连串的问好声:“黄医生,早啊!”“黄医生,饭吃了吗?”面对乡亲们的热情,黄发清常常应接不暇,心里却美滋滋的:他守卫着山乡人民的生命健康,山乡人民感谢他、尊敬他、记得他。
春节将至,黄发清说:“辛苦一年,最期待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去年除夕,他和一名护士、一名药剂师留院值班,3个人随便吃了点东西,冷冷清清地守着山里的万家灯火。今年,他轮休,终于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黄发清又为3000多人次彝乡人医治了疾病,让他们能健健康康回家过大年,他自己也能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地回家过年了。能吃上一桌好酒、好菜对他来说就是美事一桩,问起最想吃的一道菜,他说:“是彝族人家年夜饭餐桌上必有的一道‘酸萝卜’,配上大米饭,喝着安化乡的老白干……”说着,想着,他嘴角就咧开满意地笑了。今年的除夕家宴,他终于不再缺席。
黄发清的妻子和一双子女都是安化当地的农民,现在他还有了3个孙子、孙女。作为一名医生,黄发清在为乡亲们治病的同时也守卫着家人的健康,让儿女、孙子孙女都健健康康的。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他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丝不苟,从医30多年未出过一起医疗事故。黄发清刚工作时工资才29.5元,现在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春节将到,黄发清说了自己的三个希望:“我自己生活倒是可以了,但还是希望乡村医生的待遇能得到改善,平安无事、生活安然就好;现在,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好,农民看得起病了,但是山区的医疗条件和工作环境还是不够好,希望有所改善;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早日康复,希望所有人都能健健康康地回家过年,像我一样,把健康快乐带回家。”
编 后
执着坚守 医者仁心
有一种奉献,叫坚守;有一种感动,叫乡医。
中国有130多万农村医务工作者,人们称他们为乡村医生。他们在一线守卫着8亿多农民的身体健康,也维护着生命本来应有的尊严。
质朴、温暖、生动、感人的乡村医生,扎根乡村、医者仁心、执着奉献。
今天,在彝乡安化,也驻守着一位可敬的乡村医生。他默默坚守山区、守护村民的生命健康近30年,这种执着与坚持令人钦佩、感动。
乡村医生的工作都是默默无闻,却非常有效;他们的心灵,不是“最美”,而是“崇高”。他们,值得全社会尊重与关心。
他们常年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奉献青春,用他们真诚、善良、美丽的举止,生动诠释和践行了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为今天的时代,谱写下又一首人性大爱和生命大美的共鸣曲。
每一次看到这些故事,我们都会感动,伴随着感动的还有一份思考。
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着力改善乡村医生待遇,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同时,与城市医生相比,还有许多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工作环境艰苦、医疗设备简陋、发展机会缺乏,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扶助。
让所有人都能健健康康过个好年,这是今年能回家过年的玉溪乡村医生黄发清的春节愿望。健健康康,一生平安,也是我们对这群美丽、可爱的奉献者们最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