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328015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3-01-16 |
李永平:“点亮”乡村夜生活的放映员
李永平(右)说,山里的放映工作很辛苦,但他很开心。
认真对待每场大山深处的放映
今年42岁的李永平是元江县因远镇土生土长的白族汉子,从小就是个电影迷。20来岁时,不管哪个村寨放映露天电影,他总是想方设法去看,还跟着大荧幕走村串寨,主动帮放映员放电影,当一名电影放映员的念头像一粒种子埋在他心中。3年前,玉溪市启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李永平通过培训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并连续两年获得玉溪市优秀放映员称号。3年里,他跑遍了因远镇和咪哩乡所有通路的山寨,为的就是让乡村的夜生活多几分色彩,让老百姓的生活多一些欢笑。
在电影放映路上累并快乐着
一个装着幕布的旅行包、两个陈旧的音响以及沉重的放映机箱子,就组成了李永平的流动“电影院”。为了更好、更快捷地放映电影,李永平将放映机、投影仪、功放等装进自家的面包车。短短两年,面包车就由于长途颠簸报废了,他又自掏腰包购置了新车。这位坚强、刚毅的农家汉子,在电影放映路上累并快乐着。
1月10日晚饭后,记者与李永平驱车前往因远镇车垤村委会放映电影。车刚停,村里的孩子就围了过来,村民们帮忙搬着东西,静谧的夜空下,早早地围坐了一群人,等待着露天电影的放映。只见李永平将幕布系好,再拉平、固定,随后摆好数字放映设备,掏出一张数字电影解码卡插在放映机上,娴熟地操作着放映机,清晰的图像随之出现在了银幕上。“这张卡上存了几十部电影,我们每年都会上报需要的电影,尽量把最新、最好看的电影放给大家看。这么多年的坚持,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对放电影这份职业有了感情,更是一种责任。”李永平说。
电影正常放映着,李永平也和我们聊起那些难忘的放映经历:“最难忘的是去年3月去咪哩乡大黑铺村民委员会小黑铺村放电影,那是天气最干燥的时候,车驶过的地方都会扬起黄灰。车子走到离村子还有七八公里的地方就爬不上坡了,村里派了辆三轮车来拉人和设备。我们6个人挤在三轮车的后兜里,一只脚踩在车里,另一只脚只能在车外悬空。山路很颠,我们只能相互紧紧地抓着。人多、设备重,短短的路程走了近一个小时,我们身上被黄灰裹着,瞧不出哪个是哪个了。还有一回是去因远镇安定村委会小班碧村放电影,开场时全村144个人都来看,直到零点结束,144个人还坐在那里,一个都没有少。农村电影放映这么受欢迎,我再辛苦也要去放。”说着,李永平笑了起来,闪烁的幕灯下,能看到他满足的笑容。
“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每当看见村民们看电影时津津有味的神态,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只要一想到他们心里有多么盼望我们去放电影,我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多么重要。每年,我们放电影的时间集中在2月至5月,要避开雨水多的季节和农忙时节。其他时间,我就帮人理发补贴家用。”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李永平在自己的理发店里讲述着放电影的感触。按照国家电影下乡的政策,每场电影可补助100元,李永平一年里放映近180场电影,这意味着在2012年,他可获得1万余元的补助。“但拿到手的没有那么多,扣除人工、交通、油费,实际月收入不足1000多元。”李永平说。
“由于电影放映多在晚上,每天放映电影的地方各不相同,时间安排较紧,我们有时一出门就是半个月,吃千家饭、睡百张床。虽然各地饭菜不尽相同,但我们都觉得特别香。”李永平说。李永平说,和城市里的影院不同,在电影开场前,放映员并不知道观众的人数:“天气好的时候,在热闹的村子,有时候能坐几百人。天气不好的时候,有时只有十几个人。但只要有一个人还在看,我就会坚持把电影放完。”虽然看电影人数的多少并不关系到李永平的收入,但他依然很在意观众的多寡:“大家看得高兴,村民来得多,我也觉得跑这么远没白来。”
3年来,李永平在农村放映公益电影达500余场,受益群众近万人次。他无怨无悔地奔波于大山之间,把山区百姓对优秀文化的渴望变成现实,把山区百姓当成自己的朋友,山区百姓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