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227957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2-08-20 |
抚仙湖保护治理进入国家层面 获得中央资金支持
东大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工程完成运行后,入湖水质将由现在的劣Ⅴ类提高到Ⅲ类。 记者 曾永洪 摄
初秋,在阳光的照耀下,抚仙湖显得格外宁静、清澈。抚仙湖畔,一批国家立项的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程正抓紧建设。
澄江东大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主体工程已竣工,正准备组织验收;江川大鲫鱼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950万元,计划今年9月底完工……
抚仙湖保持Ⅰ类水质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蓄水量达206.2亿立方米,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蓄水总量的68.2%,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人类活动加剧,星云湖严重污染,抚仙湖水质明显下降。2003年6月4日,省环保局公布《云南省2002年环境状况公报》:抚仙湖水质由Ⅰ类下降为Ⅱ类,3平方公里的蓝藻暴发。
作为珠江源头第一大湖,抚仙湖水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沿湖各县和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直接影响整个珠江水系的生态安全及泛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抚仙湖治理保护刻不容缓。面对危机,市委、市政府深化市情认识,于2003年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始终把抚仙湖的保护治理作为立市之本、民生之要和发展之基,把抢救抚仙湖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树立“因湖立策、治湖为先、治湖为本、湖清民富”的治湖理念,坚持“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部分禁控、重点开发、高起点建设”的原则,创新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在新世纪之初打响了一场全方位的抚仙湖保卫战。
回首抚仙湖治理保护之路,9年来,全市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和艰苦卓绝的努力。铁着心肠,关闭了抚仙湖周边的42个磷矿开采点,关停3家磷化工生产企业,整治径流区的44户企业;含着眼泪,全面禁止抚仙湖278艘机动船艇、3架水上飞机营运,取缔了1862个捕鱼燃油机头和电机;冒着风险,依法拆除沿岸1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搬迁农户585户,拆除企业62户,实现沿湖409.2亩鱼塘全部退塘还湖;承担责任,上马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这一保护抚仙湖的千古工程,截断星云湖每年流向抚仙湖的4000多万立方米劣质水,保护了抚仙湖,改善了星云湖水质,新增了170多公里的两湖流域。
自2004年起,抚仙湖总体水质恢复到Ⅰ类并一直保持至今,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优质淡水湖泊。
抚仙湖水将更加清澈
“保护治理利用抚仙湖,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规律,在整个抚仙湖径流区实施‘一退二调三保’战略。”市委书记孔祥庚说。2010年,市委提出了有效控制全流域面源污染,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湖泊生态的治本之策——“一退够、二调优、三保护”战略措施:一退,就是下定决心,坚定信心,退够沿湖100米范围内的田地、房屋、企业;二调,就是统一规划,重点调整一产业,加快退出二产业,大力发展三产业;三保,就是科学规划,制定政策,切实保护水源林,在海拔1900米到2800米的山区,将耕农变成林农,将耕地变成森林,发展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的林果产业,构建抚仙湖生态水源区。
2010年8月9日,国家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调研抚仙湖水资源保护工作时指出:“近年来玉溪市在抚仙湖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效,特别是水利生态工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中国湖泊保护水资源的典范,对于湖泊的保护治理具有重要的推广和示范意义。抚仙湖水是重要战略资源,国家水利部将从水资源保护项目和水资源保护科技专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住这一湖清水。”
2011年,在国家环保部、财政部支持下,抚仙湖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抚仙湖保护治理进入了国家层面,获得了中央资金支持。目前,澄江东大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已完成投资1.4亿元,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正准备组织验收;江川大鲫鱼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950万元,已完成投资1705.5万元,计划今年9月底完工;抚仙湖东岸缓冲带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373万元,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总设计的99.7%,污染控制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40%。试点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改善抚仙湖南北两岸重点入湖河流水质,预计每年可削减COD978吨、TN323吨、TP66吨。东大河工程完成运行后,入湖水质将由现在的劣Ⅴ类提高到Ⅲ类;大鲫鱼河工程实施将使入湖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Ⅳ类标准;东岸缓冲带建设可实现削减入湖污染负荷的目标。
“我一辈子都在研究湖泊,像抚仙湖这样依然保持Ⅰ类水质的湖泊,如果保护不好,那是我们科学家的失职。抚仙湖一定能保护好,我信心满满,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抚仙湖保护首席专家金相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