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41567168 | 文     号 | 玉文旅函〔2024〕143号 |
来   源 |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日期 | 2024-11-12 |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市政协六届三次 会议第0122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玉溪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的建议》(第012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多产融合,办好增收头等大事”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始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线路,不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全市乡村旅游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5000户,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833.3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28.74亿元。
一是全力打造特色旅游村。依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等旅游资源,建成小湾民宿村、矣渡民宿村、幸福马房村等为代表的民宿集群,戛洒旋涡、平寨、漠沙、南薅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二是全力打造特色农庄。全市已建成农业观光体验、健康养生、商务会议、运动休闲等4类18个农业庄园,其中12个被列入省级现代旅游农业庄园创建名录,玉溪庄园获国家级旅游生态示范区称号,汇龙生态园等9家企业获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称号,澄江县获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三是全力打造乡村特色景区。着力推进地处乡村的A级旅游景区的提档升级和创建,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抚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带动了沿湖上万群众就业;禄充国家4A级景区带动了全村2000多群众从事旅游服务;红塔区映月潭、龙马山景区,新平哀牢山等景区带动了广大农户从事乡村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四是全力打造特色节庆。结合“玉溪村节”第一阶段系列活动的特色、成效、经验,围绕农民秋收主题,举办路居秋收大会暨抚仙谷稻田丰收生活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大营街米线美食品鉴推介”活动、中国·羊街丰收节—“梯田人家喍奢扎”暨第五届哈尼传统体育节、建兴乡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三十届开歌节等活动;围绕非遗主题,举办漠沙镇第二届服饰文化节、扬武镇第十六届中国彝族民间烟盒舞文化节、戛洒镇2023年花腰傣服饰文化节暨“十·一”黄金周旅游文化系列活动;围绕地方特色饮食,举办戛洒汤锅美食大赛、扬武美食长街宴,漠沙傣家特色美食、者竜百桌千人核桃宴等美食盛宴,举办扬武商贸街、漠沙非遗文化及特色商品展、建兴特色农产品等商贸活动,一批特色浓郁的民俗旅游文化娱乐产品,打造乡村旅游集市消费场景,有效拉动了节庆旅游消费。双节期间,玉溪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4.82万人,同比增长95.53%,实现旅游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139.07%。五是农文旅融合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全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推进澄江小湾、江川矣文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根据部门统计,到2023年末,全市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00个,接待人次达691万人,休闲农业营业收入43518万元,休闲农业从业人员0.40万人,带动农户数0.55万户。红塔区大营街社区、江川区矣文村、新平县新寨村、元江县它才吉村4个村(社区)被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有省市级现代农业庄园60个(省级14个,市级46个),涵盖了农业、养殖业、渔业等多种类型。
二、关于“保护利用,守住乡村土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土味道”——即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是乡村魅力的核心所在。但随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昔日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逐渐消失,乡土味道亟待保留,乡土气息亟待拯救,如何保护并利用好乡村的“土味道”,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是与农业农村局沟通对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持续推进以农村民房改造、公房建设、“两污”处理、村庄绿化硬化亮化等内容为重点,组织实施“美丽家园”建设,建成了以澄江马房村、红塔区上牟溪冲、元江打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美丽村庄,做特了乡镇、做美了乡村,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2019年-2021年玉溪市共获评美丽村庄224个,其中,省级美丽村庄27个,州(市)级美丽村庄89个,县级美丽村庄108个。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推进2023年度美丽乡村星级管理工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玉溪样板,全省乡村振兴新标杆。至2023年底,已建设完成五星级美丽乡村2个,四星级美丽乡村10个,三星级美丽乡村20个。2024年计划完成三星级以上美丽乡村64个,建设“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55个、提升村875个,2024年要建成7个省级绿美乡镇、20个省级绿美村庄、615个市级绿美村庄。目前,各项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是通过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3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作为重要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在守住村民乡土情怀的同时,不断激活村庄活态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大营街、禄充村、小湾村等20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元江县者嘎村 、澄江市马房村 、易门县垭口村、易门县摆衣村、通海县兴蒙乡下村、新平县新寨村、华宁县碗窑村被评为2023 年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元江县曼来镇移民新村、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营街社区、澄江市右所镇小湾村、华宁县华溪镇下拖卓村、通海县秀山街道大树村等5个村入选《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云南省农文旅融合示范案例汇编》;推荐大营街社区和小湾村申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组织申报2023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批“最佳旅游乡村”、云南省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经典案例、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等乡村旅游典型案例,积极探索品牌的示范引领和典型案例的推广运用,其中澄江小湾村入选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省级推荐名单;
如今,随着“民俗节庆+特色文旅IP”“传统村落+全域旅游”等发展模式逐渐走进传统村落,不少村民加入到乡村旅游、老屋改民宿、非遗传承行列;更多在外的游子开始回村创业;研学旅游等各类业态相继在这里落地,为传统村落带来了人气与活力。
三、关于“初心若磐,焕发非遗生命力”
玉溪市非遗保护工作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依据《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2024年工作任务清单》,成立非遗专班,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好方法、新途径。一是健全非遗保护法规,进一步完善《玉溪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办法》,加强非遗保护力量。二是健全完善非遗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建设,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举办行政能力提升、传承人能力提升等培训班,提高保护和传承能力。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项目8个,传承人6人;省级项目64个,传承人82人;市级项目258个,传承人281人;县(区)级项目400多个,传承人500名左右。三是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为抓手,以“文化润景”为原则,助推景区建设和提档升级。以秀山古乐馆为演出场所,尝试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常态化演出服务,推进表演类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和传承发展;提升玉溪青花街、华宁碗窑村、新平花腰田间、通海斯贝佳4个非遗特色景区;建立37个传习馆(所、室)推出1-2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加强与玉溪市教育体育局、旅行社的合作,以玉溪市在校中小学生为重点,以覆盖全市各县(市、区)的非遗研学线路为主线,组织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四是实施非遗助力乡村旅游活动。围绕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各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非遗调研和项目策划,深入挖掘、利用非遗资源,把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建设中,打造非遗主题村;推动非遗展演展销与重大节庆融合,在元旦、春节、元宵、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点节日,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展销活动。五是加大玉溪非遗传统技艺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开展非遗工坊的评选认定和遴选推荐工作;打造抚仙湖铜锅鱼、铜锅饭美食品牌化连锁经营体系;推动玉溪民族婚俗和花腰傣服饰品牌化、产业化;开发具有市场潜力非遗文创产品,组织开展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以玉溪各级非遗工坊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玉溪情义”非遗旅游特色商品展示销售门店,树立非遗旅游商品品牌形象,推动玉溪非遗在生产性保护中实现突破性发展。目前省级非遗伴手礼36件(套);市级非遗伴手礼22件(套)。省级非遗工坊2家;市级非遗工坊53家。
四、关于“谋今思远,培养乡土带头人”
市文化和旅游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街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材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统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能人)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整体推进,持续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队伍增量造优,培养支持一批思想政治业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扎根乡村、服务群众、引领一万、特动一片的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2019 至2023年,玉溪市有国家级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7人,省级国家级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5人,2024年正在申报国家级5人,省级5人。
存在的问题是目前乡村旅游带头人范围局限在少数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村落中,且仅仅是村支书等乡村基层干部能真正发挥带头作用,人才队伍层次不够丰富,乡村经营性人才短缺与系统性培养的空白,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痛点。下一步将通过加强联系服务、实施项目资助、搭建交流平台、强化教育培训、鼓励创新实践等方式,着力培养支持一批引领力、支撑力、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强的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充分发挥带头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市农业农村局依托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依托全市农广校培育平台,争取项目资金机制化开展高素质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实用技能等培训,不断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2023年培训高素质农民56期2875人,其中:经营管理型639人、专业生产型1580人、技能服务型656人,完成“技能玉溪”培训19期141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13期40586人次;组织冬春农民大培训1.7万人次。截至2024年5月16日,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6期367人;一季度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95期4883人次。
最后,感谢你们对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
2024年10月11日
(联系人及电话:方桂兰 15331557806)
相关阅读:
- 玉溪市卫生健康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适用主体清单 2024-08-28
- 玉溪市环境保护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适用主体清单 2023-09-04
- 玉溪市公共交通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2023-08-25
-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领导信息 2025-02-12
- 玉溪市妇幼保健院政务信息公开 2024-08-28
- 玉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监督局基本情况介绍 2024-08-28
- 玉溪市人民医院政务公开信息 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