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22492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9-15 |
用匠心与老物件对话——通海农民岳喜文与岳氏农耕传习馆
岳喜文和他创建的“岳氏农耕传习馆”。
岳喜文雕刻的钟馗石像。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
在通海县杨广镇小新村,一座名为“岳氏农耕传习馆”的普通民居内,时间仿佛被重新排列。瓦当、陶罐、地契、鱼化石……超过2000件老物件,跨越历史长河,在这里安然相聚。而它们的守护者,则是当地一位名叫岳喜文的农民。
岳喜文不仅是一位老物件守护者,还是一位石雕艺人,更绝的是他还能修复破损的石雕。他用一双能修复时光的手,让残损的石雕重获生命,更用一颗炽热的心,为后人守护着一部可触可感的地方文化史。
在石雕与收藏中领悟修复技术
1969年出生于杨广镇小新村的岳喜文,早年学过雕刻。他雕刻过狮子、灯笼石、神像等上百件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智慧。在他的刻刀下,石头仿佛有了生命,被赋予了灵魂。在他的传习馆内,至今还陈列着他多年前雕刻的钟馗石像。只见钟馗怒目圆睁,胡须飞扬,衣袂飘动,动态十足,其中融汇了圆雕、浮雕之法,辅以传统的彩绘,将钟馗刚正不阿、驱邪镇魔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雕刻,他爱上收藏;因为收藏,他学会了修复。那时,因为收藏,他购置了一些残缺的石雕,这些没有头,或没有手脚的石雕,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他开始自学石雕、陶器等的修复技艺,从此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艺术之旅。
修复不仅仅是让石雕恢复完整,更是要让它们重现昔日的神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先要寻找与原石雕相同材质的石头,因此找石头成了修复的关键。一般来说,找到石头后两三天就能完成一件普通石雕的修复,但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他全神贯注,不容有丝毫差错。他凭借手感,通过不断打磨、雕刻,粘接再打磨,让修复后的石雕完好如初,甚至让人看不出修复的痕迹,最终呈现出完美的效果。经他的手修复的石狮、石虎等器物,达到了高度的复原。这种“修旧如旧”的技艺,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对传统石雕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他的实践,虽源自民间,却与最前沿的文物保护理念不谋而合:不是为了让它“焕然一新”,而是为了让它“延年益寿”,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与沧桑之美。
创建岳氏农耕传习馆
岳喜文三十多岁开始涉足古董收藏领域。那时,古董市场较为活跃,他主要搜集云南民间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变迁。他对收藏充满了热情,足迹遍布大理、曲靖、楚雄、红河等地,大大小小共收藏了2000多件老物件。这些藏品涵盖了石雕、木雕、地契、陶瓷、碑刻、刺绣、匾额及部分文房四宝等多个品类,每一件藏品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
现在,岳喜文外出很多天都很难收藏到心仪的东西。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收藏的目的并非买卖,而是希望将这些老物件保存下来,留给后人,让他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出于这样的想法,他筹备了七八年,于去年八月,建成了岳氏农耕传习馆。
传习馆就像一座历史的宝库,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老物件。馆内藏品丰富多样,一楼主要以农耕用具及地契为主,展示了农耕时代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二楼则以陶器、木雕、刺绣为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现在陈列出来的藏品有2000多件,由于空间有限,还有数百件藏品尚未展出。
在众多藏品中,有许多珍贵的物件,比如大理国时期玉隐山(通海秀山的别称)的瓦当。那是二十多年前一位老人捡来卖给他的,当时老人觉得这块瓦没什么用处,却没想到它们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还有一尊华宁窑财神,为了它,岳喜文跑了十次才最终感动卖家,得以收入囊中。在收购一件水缸石雕时,也是费尽周折,初次见面人家就是不卖,后来经过多次沟通才成功收购。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都饱含着岳喜文对地方民间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收藏,庞杂而丰富。这里没有宏大的收藏主题,只有具体、细微的生活痕迹:一张地契,是一个家庭的生存写照;一件农具,是一个时代的生产力缩影;一个陶罐,承载着日常的烟火气。这正是他“修旧如旧”理念在收藏领域的延伸: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的本真状态,而非将其加工成符合某种标准的展览品。
石头不语,文化有声
太阳快下山时,岳喜文又坐到传习馆门口,专注地修复着一尊石狮的“断腿”。角磨机的声响仿佛是他与历史对话的语言。他说:“老物件越来越少,收不到了,摆着留给后人瞧瞧。”这句话,简单却很有分量。在一个追求效率和更新的时代,岳喜文选择了一条反向的路:他停下来,俯身拾起时间的碎片,用匠心将它们细心修补、拼接,然后郑重地交给未来。
传习馆外墙悬挂着红色招牌,馆外石雕、绿植点缀,馆内空间紧凑,藏品密集悬挂、摆放,仿佛一座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文化仓库”。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陈列,恰恰保留了藏品原有的特色,行走其间,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未经修饰的历史厚重感。
据介绍,岳氏农耕传习馆建成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由于这里与远近闻名的通海小新村三圣宫毗邻,外地游客很多,从三圣宫出来,他们会顺道到传习馆看看。传习馆不仅展示了岳喜文多年来的收藏成果,更是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场所。许多人在这里看到那些古老的农耕用具和生活物品,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辛勤和智慧。而那些石雕和古陶,也让人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石头不语,文化有声。岳喜文依然坚守在自己的艺术和收藏之路上。他每天都会在传习馆里忙碌,或是修复石雕,或是整理藏品,或是为游客讲解。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
相关阅读:
- 田锐文 2025-07-01
- 华宁县76个智慧健康小屋建成投用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