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01556 | 文     号 |   |
来   源 | 新华网 | 公开日期 | 2025-05-13 |
华宁:联农带农促增收 乡村振兴正当时
曾经长期闲置的冬樱花苗圃基地,如今已蝶变为蓝莓大棚基地。
城关社区食用菌种植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检查食用菌生长状况。
城关社区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朵朵鲜嫩的羊肚菌破土而出。
在云南华宁邦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分选厂内,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对沃柑进行分拣、包装,一箱箱色泽鲜亮的沃柑即将运往世界各地。
小寨村附近的橘园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统一标准种植蔬菜、西瓜、柑橘等作物,供游客采摘体验。
核心阅读: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激活内生动力。近年来,华宁县不断探索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土地流转到产业升级,从出口创汇到农文旅融合,从集体入股到共同富裕,华宁县在联农带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2024年,华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84元,同比增长6.6%,增幅全市排名第二,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苏欣 文/图
滇中腹地,夏风裹挟着柑橘花香拂过泉乡华宁的万亩果园。从带动乡村妇女增收的蓝莓基地,到柑橘产业串起出口与农旅链条,再到食用菌产业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华宁县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升级、集体入股等多元路径,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打好联农带农“组合拳”,不断提高“联农、带农、富农”能力,才能做到产业发展群众全覆盖、产业福利群众最先享、促进增收动力更强劲。2024年,华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84元,同比增长6.6%,增幅全市排名第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土地流转激活“沉睡资源”:蓝莓园里的新希望
走进宁州街道铁埂社区法味小组,曾经荒芜的254亩土地如今生机盎然。这里曾是一片长期闲置、土壤贫瘠的冬樱花苗圃基地,因地处偏僻、产出有限逐渐被遗忘。2024年,云南绿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来的蓝莓种植项目,让这片土地迎来“新生”。
2024年1月,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这里的沉寂,苗圃基地土地平整工作全面展开。“我们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31座智能温室大棚。4月17日,我们采用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技术栽下了第一批蓝莓种苗。这种技术对原有土地质量要求较低,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云南绿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味蓝莓基地负责人郭瑞告诉记者,由于基地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地带,昼夜温差大,水质优越,加上公司规范的管理和强大的技术队伍把控品质,法味基地的蓝莓品质、口感得到广大客户的好评。目前,基地与上海农富果品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鲜果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广州、山东等地。
在蓝莓基地,一颗颗直径足有三厘米的蓝莓大果已经成熟进入采摘季。“我们种植的是反季蓝莓,专门瞄准市场空档期上市。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预计今年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至2000万元。”郭瑞说,为保障村集体和村民利益,公司与村集体约定,每年以2680元/亩的价格支付土地租金,村集体每年可获得68万元收入,经统筹分配后,村民人均能分到5000元分红。
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蓝莓采摘产生的人工成本占种植生产成本的30%至40%,每到蓝莓采摘时节,大棚内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36岁的刘莎莎是宁州街道葫芦冲村下新寨小组村民,此前因要照顾两个读书的孩子,只能在家务农,年收入不足3000元。“以前种玉米、四季豆,只能拉到通海卖,自己栽种的小铁头两毛五一市斤,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谈起现在的收入情况,刘莎莎脸上满是笑容,“现在钱好挣多了,我今年二月来蓝莓基地工作,负责质量监督和人员调配,一个月有4000元的固定工资,年底还有奖金,中午还管饭,时间也自由,能兼顾家里。”和刘莎莎一样,基地里半数以上都是像她这样留守在农村的宝妈,她们在这里找到了家庭与工作的平衡点。
蓝莓基地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租金收入,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高峰期时,蓝莓基地用工人数不少于200人。除草、剪枝、采摘……村民在自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45岁的杜丽晶是法味小组的村民,此前在酒店打工,负责前台工作和打扫卫生,每月工资2000元。“现在在蓝莓基地工作,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收入翻番,还能按时接送孩子,基地管理也很人性化,附近村子里很多老人都来这里务工。”杜丽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也培训新人,从采摘细节、标准到筛盘等级,只要他们肯学肯干,我们都教。”
土地流转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如今成了有技术、有收入的产业工人,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柑橘产业升级:从田间到世界的“甜蜜”产业链
柑橘产业是华宁县的农业支柱产业,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截至目前,华宁县共有14132户农户种植柑橘,面积15.2万亩,产量50万吨以上,产值15亿元以上。“华宁柑橘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近年来,随着规模化、设施化种植的推广,以及种苗、种植、销售三个端口链式发展的打造,华宁柑橘在农户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华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雪琼告诉记者,2024年橘农户均收入10.6万元,就地解决就业5.7万人,“华宁柑桔”入选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华宁柑桔”上榜2024中国果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达18.23亿元。
在云南华宁邦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分选厂内,传送带高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对沃柑进行分拣、包装,一箱箱色泽鲜亮的沃柑即将运往世界各地。
“这里的服务好,果品质量也好。”谈及出口果品选择,厦门多汁进出口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林德金说,“橘子最怕烂,到港口需要半个多月,非常考验果品质量。我们五六年前就和邦泰合作,主要出口沃柑和柑橘到东南亚国家,果品的市场认可度很高。”
公司董事长李明辉穿梭在生产车间并介绍道:“我们坚持不打蜡,以品质赢得市场。现在,我们每天有100吨左右的沃柑发往俄罗斯、印尼等国家。今年以来,我们拓展了伊拉克等中东市场,出口量超1万吨,一季度出口400多柜,出口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倍多。”为保证出口产品质量,公司建立了严格的管控体系,从施肥到农药使用都有规范标准,并与周边华溪镇、盘溪镇的3000多亩备案基地及十多个合作基地建立紧密联系,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华宁本地农业合作社产品通过公司售卖提高了价格,每公斤售价比市场高1至1.5元。
如今,附近不少村民都在采收完自己家的柑橘后便来分选厂打工。“每年的高峰期是8至11月,那时候厂里每天都有600多人,平时也有150人左右。”李明辉告诉记者,随着华宁柑橘和沃柑种植品种的不断优化,现在全年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太忙,工人的收入也不断提升,高峰期每月收入可达7000元,平均月工资5000元。
在华溪镇小寨村,柑橘产业的发展与农文旅深度融合,迸发出新的活力。曾经,小寨村的柑橘销售以沿路交易为主,价格波动大、运输成本高。如今,村里建起了8个分拣厂、13个包装厂,更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把柑橘交易、商务接待放在本地,交易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小寨村村委会副主任李俊感慨道:“以前果农半夜拉着果子去华溪镇卖,5元一公斤的橘子拉出去只能卖4元,还得搭上路费。现在改变交易模式,外地老板来小寨村收果子,农户省心又省钱,果子不用出村就能卖上好价钱。”
小寨村依托柑橘产业,打造华宁华溪朵洛休闲娱乐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该项目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村集体和农户合作。村集体提供3亩土地,每年获得6万元保底分红,并入股15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40多户农户整合250亩土地通过合作社与田园综合体合作,统一标准种植蔬菜、西瓜、柑橘等作物,供游客采摘体验,剩余蔬菜瓜果则由田园综合体统一采收后流通到市场销售。
“过去,柑橘采摘主要集中在7至12月,工厂基地分散,经销商收购不方便。现在,随着种植品种和种植结构调整,华宁柑橘已经实现9个月的生产高峰期,而小寨村具有交通区位优势,到新平、建水、普洱的距离都差不多,具备建设柑橘集散中心的条件。”谈到做田园综合体的初衷,负责人普锐介绍,“现在我们就地拓展了采摘体验、生态烧烤、旅游观光等业态,能让客商切身体会和感受当地特色和果品质量。现在园内种植了6个柑橘品种,实现全年有果可采。”
现在,田园综合体附近的橘园已经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而不远处的小寨村烧烤城,也将逐步通过农文旅项目开发田园观光,重新盘活小寨集市和特色烧烤。“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发河道漂流项目,建设木屋、树屋民宿,将这里打造成集采摘、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村落。”普锐满怀憧憬地说。
柑橘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小寨村的经济,也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4年,小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00元,较2023年增加1000元。
集体入股破局:食用菌产业奏响共富乐章
城关社区地处华宁县城,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失地农民增收难题。为破解这一困境,社区党总支创新思路,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辅、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原则,联动周边村(社区)党总支,组建产业链党建联盟,发展食用菌产业,探索出集体入股联农带农新模式。
近年来,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集体经济发展需求,只有走多元化路径,通过成立村办公司,把一二三产业集中起来融合发展,才能从无到有逐步做大做强产业链。华宁城合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采用“集体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股+社会股”的股权结构,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食用菌种植方面,公司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产业服务中心,专注菌种研发与培育。“我们培养了60多名技术骨干,为农户提供从菌种供应、技术培训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服务,把本土人才孵化出来。”城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何永辉说。
在食用菌种植基地,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鲜嫩的食用菌破土而出。“我们不断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与村民合作,把菌种免费提供给村民试种,注重优先培养有带富能力的农户,并邀请专家集中培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现场传授技术,组建‘党员—农户’帮带团。同时,还对农户种植技术进行全方位跟踪,了解各家各户种植管理情况,产品由集体统一销售,保证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何永辉说,为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公司已投资建设电商产业园,近期与昆明的几家直播公司开展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华宁食用菌销往全国各地,吸引了不少北京、上海客户下订单。
城关社区还积极发挥党建联盟的带动作用,推动强村带弱村。王马社区有15亩闲置大棚,在联盟的支持下,由城关社区提供菌种和技术人员,王马社区以土地和大棚入股分红,如今已成为食用菌种植基地,村集体收入翻番。无独有偶,峨山县甸中镇也通过城关社区提供的成本价菌种和技术支持,食用菌种植收入大幅提升。
为提升产业附加值,城关社区还大力发展食用菌深加工。将鸡枞、羊肝菌等野生菌制成罐头、干货,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我们的罐头在本地卖20多元,到深圳能卖到39元。现在已经有企业来洽谈合作和出口业务。”何永辉说。
通过集体入股和产业发展,城关社区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带动周边18个县内村(社区)和28个县外村(社区)参与食用菌产业,走出了一条组织带动、集体促动、群众联动的“双增收”新路子。“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与我们合作的村集体,基本上突破了每年15万元集体收入大关。下一步,我们也会考虑山区及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继续采取他们出土地、我们来种的模式。现在,我们已经与那果村委会谈好利用3000多亩土地发展林下菌种种植。”何永辉说。
从土地流转到产业升级,从出口创汇到农文旅融合,从集体入股到共同富裕,华宁县在联农带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书写着共同富裕的美好篇章。未来,华宁县将继续深耕联农带农模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绘就更加绚丽的发展画卷。
短 评
多元模式推进联农带农激发乡村活力
□ 野鹤
华宁县以土地流转、产业升级、集体入股等多元模式推进联农带农,不仅让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与深刻启示。
土地流转唤醒“沉睡资源”,让闲置土地变身“聚宝盆”。宁州街道铁埂社区法味小组的蓝莓种植基地,将贫瘠闲置的土地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业载体。农民既获得租金收入,又实现家门口就业,从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重塑了乡村劳动力结构,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柑橘产业的升级与农文旅融合,构建起全链条发展格局。邦泰农业以品质为核心拓展出口市场,小寨村借势打造田园综合体,从种植、分选到农旅体验,形成完整产业闭环。既保障了农产品销售,又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让乡村经济更有韧性活力。
集体入股模式则打破了村域发展局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城关社区联动周边村(社区)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党建联盟整合资源,将小农户嵌入大市场。从菌种研发到深加工,从技术培训到电商销售,全链条的产业发展让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实现“双增长”。
华宁县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唯有充分挖掘乡村资源潜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