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127309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1-10-24 |
七旬老人无偿捐赠七件青铜文物
9月14日,69岁的张国富老人、75岁的李保安老人将悉心收藏了44年的七件战国至西汉年间的青铜文物无偿捐赠给了玉溪市博物馆。10月21日,市博物馆向两位老人颁发了收藏证书和奖金。
据市博物馆专家仔细鉴定,这七件青铜器包括2件青铜斧、1件青铜矛、2件青铜剑、1件方形扣饰、1件圆形扣饰,属于出土文物,断定这是2千多年前战国至西汉年间的青铜器。据市博物馆副馆长陈泰敏介绍,战国至西汉年间的青铜器主要出土在江川、澄江,红塔区一次性有多件青铜器出土尚为首次。从造型和工艺上看,与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相似,是典型的滇文化特征,可以证明当时滇文化分布的范围包括现在的红塔区,这对红塔区的历史渊源研究提供了证据,为找寻红塔区青铜文化时代墓葬及遗迹提供了线索。
两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这七件青铜器44年的情缘,道出的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1967年7月,大营街常里村委会上西山村村民在村后的大坟山开垦台地时,挖出了几件金属器物。村里人迷信,认为从坟地里挖出的东西晦气,于是谁也没带回家,随手就扔在了山上。村里的退伍军人袁崇周见过些世面,知道这是些宝贝,就拿报纸包好交给了当时的生产队队长张国富。25岁的张国富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平时喜欢读些历史书籍,他一看就知道这是文物,要交给国家。当时他也不知道该送到哪个部门,于是就把这几件青铜器交给本村在昆明通用机械厂上班的李保安,郑重嘱咐一定要交给国家保管。
李保安多方打听后,找到了位于昆明顺城街的云南军事博物馆(现在的云南省博物馆)。当年正值“文革”,博物馆工作没有正常开展,李保安送文物去,却没有人接收。无奈,李保安只好又带回家中,想到张国富的嘱托,李保安看着送不出去的“宝贝”,担心家中孩子小不懂事,会乱翻,就细心用报纸裹好,藏到箱底。打算找合适的机会再去找地方送。
1982年,李保安调到玉溪总站工作,这几件文物随他回到了玉溪。44年来,李保安一直保管着这些文物,也一直想着文物的去留问题,却不知该送到哪个单位。
去年,张国富第一次来到玉溪市博物馆,他惊讶地看到40多年前村里挖出的那些器物与馆中藏品一模一样,勾起那段往事。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李保安,当李保安从箱底拿出那几件文物时,张国富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说真的,1967年我把青铜器交给李保安后,我想他肯定当时就交给国家了。我真佩服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好好收藏着。”李保安则说:“受别人重托的事,一定要完成。现在我们年纪都大了,东西交给国家我们就安心了。”两位老人一合计,决定把青铜器上交给玉溪市博物馆,让更多的玉溪人能看到。
李保安和张国富都是入党40多年的老党员,张国富1966年入党,李保安1969年入党,家中都不富裕。两位老人说:“我们是代表上西山村600多人来捐赠的。将文物捐献出来,是为了使这些珍贵文物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护,也希望文物部门能到我们村里去看看,勘察一下还有没有更有价值的墓葬和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