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91086970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9-10-08 |
“四大引擎”赋能玉溪经济转型升级
玉溪进入高铁时代 (资料图片)
境内10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7万公里,高速公路342公里;2017年,玉溪进入高速时代,半小时可抵达昆明,动车直达郑州、杭州、嘉兴,正在加快建设的泛亚铁路东线、中线在玉溪交会,5座通用机场已在规划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将更加完善。
“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构建,三大传统产业、四大新兴产业有的已成为支柱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跑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量占全省40%;开放型农业之路越走越广;矿冶及装备制造产业实力居全省前列;新兴产业崭露头角,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5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产业富市新引擎正在打造。
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设立了玉溪驻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商务代表处,巩固深化与北京顺义、广东佛山等地的战略合作,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在产业、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复旦、中山等16所知名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上榜“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玉溪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辉煌凝结着奋斗的艰辛,成就映射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玉溪经济实现了从量的提升到质的转变,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市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5577”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大战略,“四大引擎”赋能玉溪经济转型升级,玉溪交出了经济总量稳步攀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满意答卷。
生态建设 护好绿水青山
生态兴则玉溪兴。十八大以来,我市把绿色发展作为“方向标”,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绿”产业、建“优”生态,建“美”乡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我市坚决打好新时代抚仙湖保卫战。强化空间管控,坚决实施关停拆退,划定径流区生态保护红线336平方公里、保护岸线67公里,全面开展抚仙湖保护治理雷霆行动,加快推进2.8万人生态移民搬迁。全面启动137个村落截污治污工程。突出休耕轮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启动“森林抚仙湖”建设,完成径流区林业生态修复3万亩,5.8万亩土地进行休耕轮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完成湖泊治理项目投资63.7亿元。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Ⅰ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逐步好转。
以实施“森林玉溪”建设为引领,我市加强了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3%,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988辆,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位居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前列。我市先后被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低碳城市、健康城市试点;4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县被命名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县,62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云南省生态文明乡(镇、街道)。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全力做特集镇、做美丽乡村,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打造特色小镇带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首批跻身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州(市),我市全力调“绿”发展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释放出更多的“绿色GDP”,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7%以上,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51.3亿元,增速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7元,收入绝对额连续九年保持全省第二。
产业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困难挑战空前集中的情况下,我市坚持产业富市,打造发展引擎,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重大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卷烟及配套、矿冶及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三大传统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和加快创新的发展道路。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跑全省,农产品出品总量占全省40%。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连续五年站稳60万吨台阶。蔬菜种植产值55亿元,成为带动全市农民增收最强劲的产业。涌现出金泰果品、磨浆核桃等一批规模大、辐射强的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培育了褚橙、云菜、猫哆哩等品牌,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百亿。
矿冶及装备制造产业实力居全省前列,正在全力打造1000万吨产能的“云南绿色钢城”。新兴产业崭露头角,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5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现代物流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3%,建成全省最大、全国配套最全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沃森生物、维和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希尔顿酒店等全球旗舰品牌落户玉溪并投入运营,信息产业全省领先,与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合作不断深入,建成太标快递物流园等一批重要物流项目。
玉溪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全市11个工业园区建成面积71.6平方公里,建成投产企业4076户,从业人员15.1万人,园区规模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红塔区、新平县、通海县、易门县、澄江县、江川区先后跻身GDP百亿元阵营。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7∶62.4∶27.9调整为2018年10∶51.3∶38.7,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3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
细数过去,玉溪市生产总值2012年突破千亿元,2018年达1493亿元,年均增长8.4%;人均生产总值相继跨越了6000美元、7000美元、9000美元三级台阶,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641元,40年间(1979年至2018年)增长175.5倍,年均增长9.3%。
科教创新 增强发展动力
2018年4月2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全国共有17个城市入选。其中,玉溪市成为云南唯一上榜城市。创新,已然成为玉溪这座滇中城市最强的动力源泉。
玉溪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驱动。我市在“创新活市”战略基础上,又进一步把“创新强市”作为推进发展的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型玉溪行动计划。
近年来,玉溪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新生态,使得全市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创新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人才培养引进成效明显。2018年,全市科技创新支出达1.32亿元,全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4户,位居全省第二,建成1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6个,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创新人才及培养对象288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提升到58.5%。创建国家和省级科普示范县2个,科普教育基地13个,建设科普中国校园e站、乡村e站、社区e站电视专区567个。科普受益群众200万人次,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位居全省第二。
2017年9月16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玉溪双创中心启迪众创园开园,云科玉溪高新众创空间和云科红塔双湖汇众创空间升级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打破了玉溪市国家级众创空间的“零突破”。
2019年8月1日,玉溪科教创新大楼(创新创业中心)和玉昆钢铁集团科技研发综合项目两个重点项目的开工仪式在玉溪科教创新城举行,这标志着玉溪科教创新城建设向前迈进了一步。目前,规划12平方公里、投资1000亿元、可容纳10万人的科教创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华为和联通大数据中心已建成启用,以大数据、云计算、5G应用、区块链为核心的“数字玉溪”建设驶入快车道,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正分步实施。
扩大开放 努力合作共赢
玉溪地处滇中,是昆曼经济带、昆河经济带的重要区域,也是泛亚铁路东线、中线和昆曼、昆河高速公路等区域性国际大通道的交会区域。在对外开放领域,70年来,玉溪始终走在全省改革开放的前列。
20世纪90年代,自西南第一条六车道昆玉高速公路竣工和全国第一条地方投资的昆玉铁路全线贯通,玉溪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如今,玉溪进入高铁时代,玉磨铁路玉溪段顺利推进,玉溪至北京旅游列车、至郑州和杭州动车组开通;江川通用机场建设工程启动;武易、晋红、昆明东南绕城高速宜良至澄江段建成通车,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100%;互联网建设步伐加快,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和4G全覆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建设,让玉溪经济社会发展“如虎添翼”。
70年来,玉溪对内对外开放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全方位,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形成了外贸、经协、招商引资等大开放的新格局。截至2018年,我市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8户,累计投资总额15亿美元。外贸自营进出口达18.37亿美元,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737户,其中7户年进出口值超过1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深入,2018年底,境外投资项目有39个,涉及1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涵盖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开发、精细磷化工等领域。
在农业领域,我市开辟了广阔的境外市场,构建了日趋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18年,全市外销型蔬菜基地突破130万亩,农产品出口15.26亿美元,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各类国际体育赛事、国际高端会议先后在玉溪举行和召开,中国-东盟国家外长特别会议、金砖国家就业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两届中国-南亚合作论坛、《财富》全球可持续论坛在云南玉溪抚仙湖畔举行,向世界展示着玉溪包容、自信、开放、和谐发展的新形象。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步入新时代、走上新征程的玉溪人如今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风雨无阻、勇往直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交出不负于时代的答卷!(玉溪日报记者 陆合春)
【编 后】以玉溪精神凝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一个国家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自己的城市精神。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史,对于玉溪而言,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也是一首豪情壮志的精神赞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玉溪创建了亚洲第一流的红塔集团,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以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引领了云南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持续下滑的压力,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立足市情,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富市、创新强市、开放兴市、共享和市”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了一大批改革举措、惠民措施,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玉汝于成,溪达四海”,是玉溪70年改革发展不断沉淀的精神气质,“玉汝于成”形象而简练地概括了玉溪人“忠诚、务实、有为、奉献”的精神品质。“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抚仙湖不拒细流,故成其厚重,融汇千里,源远流长,“溪达四海”的动力源泉,是玉溪人民胸襟豁达、开放融合、兼收并蓄的精神气质和团结协作、共存共赢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玉溪人民励精图治、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价值追求。
今天,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要用玉溪精神凝聚起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同心同德,同心同向,扬鞭奋蹄,用实干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前进,在发展中创造更多民生实绩,“冲刺”全面小康不停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的玉溪人民必将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定能继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再创辉煌。
相关阅读:
- 全市工信部门强化重点产业项目调度保障促进产业升级 2025-05-08
- “五一”假期旅游已“预热” 三大趋势彰显文旅消费升级 2025-04-27
- 真抓实干撬动产业转型升级——访玉溪市委书记周建忠 2025-04-25
-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升级项目单一来源采购公示 2025-04-23
- 首季中国经济观察丨供需两侧发力 激发消费引擎——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一 2025-04-18
- 玉浦公司:“良种+良法”赋能天麻产业提档升级 2025-04-17
- 玉溪市持续深化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打造赛事经济发展强劲引擎 2025-04-15
-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升级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2025-04-03
- 友发方圆管业:技改升级提质增效 2025-03-24
- 通海县人民法院监控存储扩容升级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