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8808122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8-04-02 |
破除制约瓶颈 激发创新活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近年来,江川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创新型玉溪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教兴江”发展战略,努力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投入、壮大创新队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支撑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创新人才缺乏、创新合作意识不强、创新政策受惠面窄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进程。因此,破除企业创新制约瓶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成为玉溪市江川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技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本文根据2017年玉溪市江川区科技创新调研结果,分析目前江川区科技创新的情况、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江川区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现状,梳理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加快全区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按照区政府领导的安排部署,2017年,区工信局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科技创新调研活动,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了发改、农业、招商、工业园区等10多个主管部门和60多家企业(包括全区规模以上企业48家)的意见建议。调研结果显示:
(一)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并实施《江川县科技进步与创新奖励办法》、《中共江川县委江川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市人民政府实施建设创新型玉溪行动计划的决定>的意见》、《中共江川县委江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玉溪市江川区委 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大讨论大行动的实施意见》、《中共玉溪市江川区委办公室 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溪市江川区“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共玉溪市江川区委办公室 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溪市江川区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等3个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共玉溪市江川区委 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溪市江川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等3个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措施,区委、政府每年召开2次以上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工作,召开科技工作大会,表彰奖励科技创新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2011年—2016年,累计奖励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60项、外观设计专利80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项、省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认定1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认定1项、市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认定4项、青少年科技创新23项,奖励资金70.3万元;严格落实国家、省、市科技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关联配套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二)科技项目申报和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明显
2011年—2017年,江川区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项目并获得立项共计133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57项、市级67项、县级2项,获得上级科技项目经费支持2600.01万元,其中国家级支持307万元,省级支持1608.01万元,市级支持685万元。
(三)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交流有新突破, 云南阳光食品有限公司、云南宏斌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云南卓一食品有限公司多次参加“科技入滇”技术需求会并找到合作伙伴;2014年,云南卓一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食品行业唯一院士孙宝国合作,建成玉溪市首个院士工作站,也是省食品行业成立的首个院士工作站;云南江磷集团建成省级专家工作站——郜华萍专家工作站,并与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及天津大学等院校合作,成立了省工业废气净化及一碳化工研究开发中心;2017年,云南卓一食品有限公司续建孙宝国院士工作站,云南腾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建立陈云飞专家工作站,玉溪市江川区人民医院被认定为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
2011年—2017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户,认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户,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4户,认定优质种业基地2户,认定农业科技示范园4户,认定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5户,认定优质种业基地2户,认定农村科技型经济合作组织1户,认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户,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认定云南省星创天地1户。科技专干杨芳、杨四猴、王亚兰、刘云被认定为云南省农村科技辅导员,企业负责人韩卫德、任洪斌被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玉溪云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春梅为2017年通过出站评价的省技术创新人才;玉溪云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阮继伟、单芹丽入选2017年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玉溪云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单芹丽入选为第六批玉溪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
(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11年—2017年,江川区申请专利342件,其中:发明专利69件,实用新型162件,外观设计111件;获得专利授权148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80件,外观设计51件;获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市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五)科普活动蓬勃开展
每年均组织区属20多个部门、7个乡镇(街道)深入农村、企业、学校开展各种主题的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和科技三下乡活动;利用门户网站、公益短信、宣传车、展板、科普资料对公众宣传知识产权、卫生防疫、防震减灾、气象灾害、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知识;组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创建江川县职业中学为国家星火计划培训基地,举办各种专题科普(技)讲座、展览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二、江川区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社会科技创新观念淡薄
受经济增长方式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企业普遍存在科技创新观念淡薄的问题。多数企业依然从事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依靠投资增长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对科技创新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科技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较发达县区有巨大差距。企业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风险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多数企业都是共同聘用一个会计,负责企业的财务、项目申报管理和其他文秘工作,不熟悉企业科技管理,时间精力也难于保证到位,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鼓励创新、激励创业的社会机制仍未建立。
(二)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偏低
全区科技投入的整体态势良好,R&D科技研发经费支出也逐年增加,但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额比重较小,2017年,全区48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11家企业开展了R&D活动,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2%,有78%的企业未开展R&D活动;绝大多数企业依赖于对技术的引进与生产线直接装配,不重视技术储备和技术升级工作,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开发能力;全社会尚未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方式,缺乏金融、投资机构、社会资金、资本市场共同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机制,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尚未形成;区级财政科技投入不足,2013年县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762万元,2014年县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974万元,2015年县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1079万元,2016年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1161万元,2017年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1350.3万元,2014年比2013年增长27.8%,2015年比2014年增长10.8%,2016年比2015年增长7.6%,2017年比2016年增长16.3%,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虽稳步增长,但绝对值偏小,而红塔区、新平县年财政科技投入经费达到4000万元以上,差距明显。
(三)企业创新合作度偏低,产学研合作缺乏长期稳定机制。
调研的全部企业中,仅有10%的企业开展了创新合作,创新合作度明显偏低;产学研合作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在创新合作企业中,产学研合作仅为8.3%。从产学研合作形式来看,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为合作的最主要形式,其次是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聘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人员到企业兼职,可见,目前我区产学研合作仍以解决临时性科研项目为主,长期的、固定的产学研全面合作格局尚未形成,企业创新产学研结合不够、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不强。
(四)领军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
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尖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匮乏;主导产业学科带头人分布不均衡,全区只有2个市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个省级创新型人才,并且只集中在磷化工和花卉两个行业的两家企业;企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困难、总量不足,对本土人才尤其是一般技术性人才重视不够,流失现象严重,技术力量不足,制约企业创新发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门槛过高,新兴产业领域受理部门尚未明确,职称申报难,职称待遇难以落实;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政策奖励机制不健全,人才瓶颈制约明显。
(五)科技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经过几轮机构改革,区科技管理部门机构编制大幅缩减,科技职能弱化,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单位运转十分困难;区科学技术局合并到区工业商贸和科技信息局,科技管理部门只设立科技股一个股室,科技管理人员编制只有2人,而且还要承担知识产权局工作,忙于应对日常科技管理工作和上级交办的具体工作,难于从总体分析和调控把握科技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工作,难以发挥科技服务职能适应当前创新发展需要。
三、进一步推进江川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对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省委陈豪书记在玉溪调研时就科技创新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区科技创新工作要按照省委领导重要指示和市委“5577”总体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全面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充分发挥科技的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力打造江川经济发展新引擎,助推跨越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谐美丽新江川。
(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大力贯彻国家、省、市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决策部署,完善和落实我区制定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修订和出台一批推动科教引领创新的文件政策,全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人员从事各项科技创新活动,落实国家、省市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保障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
(二)加大多元化科技研发投入
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强化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和科技项目资金的引领和拉动作用,放大财政资金的效能;引导和支持金融部门增强科技信贷规模,特别是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贷款额度;优化研发经费投入结构,政府资金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从2015年的1:2提高到2020年的1:3,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资金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分别按25%、70%和5%设置,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5%以上,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3%以上,到2020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省、市目标要求2.5%。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产学研创新体系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完善相应的发展政策,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协调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二是资金投入来源多元化。政府牵头设立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积极争取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专项资金;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建立风险投资和高新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引入民间资本,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三是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增强产学研活动深度。鼓励以行业协会牵头的产学研活动,联合骨干企业和重点院校,精心策划组织技术研讨会、招商洽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大型产学研活动,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搭建更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使产学研活动更好地发挥实效。四是探索和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建立产业创新联盟、行业协会。逐步组建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创新联盟、行业协会,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牵头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开展企业研发、产品宣传、市场拓展等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创新联盟,可以登记为企业法人,按规定享受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其承担科技计划项目。
(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奖励机制等方面制度建设,激发科技人员创造热情,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院士、专家到江川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本土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围绕江川特色优势学科和重点产业的培育,加大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发现、使用和资助力度,着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的优秀科技人才,努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领先的省、市级学科技术带头人;加大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力度,加快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领军型创新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五)强化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政府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让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准确到位、整体效能明显提升,我区已在政府常务会议上研究设置区科技局有关事项,并决定招考2名事业编制人员成立“江川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这对加强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理顺部门管理体制意义重大。
(江川区工信局)
相关阅读:
- 金观平:抓产业创新不能忽视传统产业 2025-03-14
- 从“一季红”到“四季火” 场景创新激活消费动能 2025-03-14
- “两新”“国补”下乡进村 创新服务激活农村市场消费活力 2025-03-14
- “两新”“国补”下乡进村 创新服务激活农村市场消费活力 2025-03-14
- “两新”“国补”下乡进村 创新服务激活农村市场消费活力 2025-03-14
- 免签再扩容 政策利好激发入境游市场活力 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