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25715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9-28 |
循迹玉烟“全链辉煌”看玉溪中药材产业新生态
从一棵草药到一条产业链
——循迹玉烟“全链辉煌”看玉溪中药材产业新生态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晓兰
玉溪烟草,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铸就了辉煌。以中国一流卷烟制造基地为轴心,联动最优“第一车间”与一流卷烟配套产业集群,并延伸至物流、营销、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全产业链条和生态系统。
循着玉烟“全链辉煌”的发展足迹,审视玉溪中药材产业新生态,有必答题亟待破解:如何改变产业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的现状?如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最终实现三产深度融合?
从玉溪当前的中药材产业链布局能清晰看到,全市各地正以中药材动植物药为核心,加快打造“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环环相扣的完整产业生态,在推动中药材价值从初级农产品向高端附加值产品升级的道路上,步履坚定。
从产品到品牌:药企赋能,焕发玉溪药材新活力
清肺抑火胶囊、绞股蓝总苷胶囊、消食健脾丸、益肺止咳胶囊……由红云制药(玉溪)有限公司生产的这些中成药,已成为群众耳熟能详的家中常备药。
在全市中药材产业链工业端,红云制药(玉溪)有限公司是典型代表。作为红云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7家全资子公司之一,该公司从2019年进驻玉溪以来,发展稳健,态势向好。目前,公司拥有软膏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等5个剂型,24个药品批准文号。
走进企业的包装车间,数名工人正在打包装箱药品。“以毛萼香茶菜、绞股蓝这两种中药材为原料,所生产的毛萼香茶菜清热利咽片、绞股蓝总苷胶囊等已成为我们公司的王牌产品。”该公司总经理施和敏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公司在红塔区、江川区等多地与种植户合作,订单式种植毛萼香茶菜、绞股蓝、猫爪草等中药材,年收购量在400吨左右。这对于当地的中药材种植来说,是一个需求端决定生产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一步,公司将与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对接合作,结合技术研发等环节,努力打造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种植基地,以实现更多原料产品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可控。
现在,该公司一个更大生产规模、更高标准的药品生产基地正在快速推进。在玉溪高新区九龙片区,红云制药(云南)智慧生物医药生产基地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正酣。该项目总投资7.4亿元,建成后可实现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届时,这里将成为红云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云南的重要生产基地,产能规模和产值均会有大幅跃升。这也意味着,企业对玉溪中药材种植端的需求将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玉溪有种烟技术和加工、销售的成熟经验,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有一定启示。”施和敏认为,中药材产业链要在一产筑基,标准化种植引领农业转型,在原药材种植上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GAP认证是一个必须跃上的台阶。二产增值,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就是要在精深加工、趁鲜加工、开发药食同源等大健康产品上做文章,提高生产附加值。三产融合,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结合康养、文旅等多元业态拓宽中药材产业领域。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地方政府要发挥对接农户和企业的作用,搭建发展平台,用政策资金支持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特别是要紧密联系市场和企业,助力发展‘种植—加工—服务’模式。玉溪中药材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他说。
记者了解到,玉溪市已有许多药企瞄准精深加工,正在拉长中药材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赛灵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古骨伤愈合剂单品年销售额近7亿元,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血塞通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四成,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亚洲最大的库拉索芦荟高级工业原料生产加工基地,云南林缘香料有限公司冰片产销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玉溪药企聚焦产业链顶端,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科技助力,发展布局以中药饮片、中成药提取物等加工为主的精深加工产业。其中,仅维和药业、赛灵药业、玉药生物、红云制药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加工产品产量就达1890吨,加工产值达14.97亿元,销售额达11.93亿元。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发明专利25项(含国际专利4项)。
从传承到创新:深耕食药同源,拓展中药材新价值
哀牢山一带的小黄姜其貌不扬却辣味十足,在新平县一个年轻创业团队的手中做出了大市场。
一袋包装精美的原汁姜枣茶,倒进温水里稍加搅拌就可饮用,其配料表就三种:云南小黄姜汁、红枣、甘蔗汁。“这和小盒的咖啡液囊一样方便速溶,姜汁含量大于40%。它结合了生姜的辛温与红枣的甘润,可以驱散寒气,而且也很便携。”新平物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晓雨介绍。
新平物作食品有限公司从2016年起做红糖姜茶。近10年来,公司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从红糖姜茶、杯装姜茶到姜枣膏,再到现在的原汁姜枣茶,应用场景日渐丰富,但其核心始终没变:围绕哀牢山小黄姜这一食药同源的原材料,还在不断延伸其产品内涵,公司所生产的“云耕物作”品牌系列食品受到了消费者欢迎。
“我们以前用的是外地小黄姜,后来发现新平小黄姜的姜辣素含量更高,做出来的产品更好。”钟晓雨介绍,每年12月,公司都向当地农户收购小黄姜,年均收购量在400吨左右。现在已经攻克了原料壁垒和技术壁垒,建立了全市首条小黄姜汁压榨线。姜汁生产出来后会冷冻锁鲜保存,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对应产品。目前,该公司在今年6月推出的原汁姜枣茶,在线上销售超过30万袋,销售额突破80万元;姜枣膏销量超过50万瓶。公司生产的5款主打产品,有3款以新平小黄姜为主要原料,每年带动当地原料需求400吨。
“玉溪有很棒的中药材原料,但还没有很好的产品。”钟晓雨认为,食药同源产品要在两个地方发力:一是专心专注地做出打动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不断迭代创新;二是建立相关标准,为品牌打造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
同为中药材的滇黄精,在国内市场上已开发研制成了许多功能性保健食品。新平健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注滇黄精食品,生产出可即食的黄精制品和可冲泡的黄精茶。目前虽然规模不大,但可以看出我市中药材种植户在食药同源生产上已经作出实践。
记者眼前这瓶滇黄精产品色泽黑亮,拿起一块放入口中,口感软糯并有天然甘甜。“这是我们种了近10年的滇黄精,用‘九蒸九制’古法工艺做成。”该公司负责人李松宏说。10年来,公司在新平县平甸乡梭克村委会种植了120亩滇黄精。今年春节前采收了4吨鲜黄精,经过加工后,首次推出了1000瓶滇黄精产品。“首次推出后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预期较好,目前还处于试水阶段。下一步,我们会在重楼、天门冬上进行探索。现在食疗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我很看好食药同源产品的前景。”他说。
记者注意到,食药同源已成为中药材产业链上的一个新兴增长点。在全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中,实施“食药同源产品研发推广工程”是重点任务之一。今年初,我省已成立云南食药同源产业联盟,将在产品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产业政策精准落地等方面发挥作用,共同做大云南食药同源产品市场。玉溪市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健告诉记者,我市将对食药同源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借助省级产业联盟的力量,探索更多合作机遇,改变当前该领域发展小而散的状况,加快推进相关产业起势发展。
从目标到实践:聚焦核心定位,建设中药材绿色生产基地与精深加工集聚区
无云药,不成方。这已是中医药界的共识,云南出产的中药材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然而,审视玉溪中药材产业链发展现状,主要还是停留在一产种植端,在“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之路上任重道远。
对比省内发展成熟的州(市),玉溪要把中药材产业链工业端做起来,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从供应端来看,玉溪的产业发展规模小。202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092万亩,玉溪市生产面积仅9.75万亩。全市药企年需求原料3.2万吨,有1.5万吨要从外地采购。从加工端来看,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企业规模偏小、研发投入低、核心品种迭代缓慢、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弱、初加工占比超60%、高附加值产品少等,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从三产融合来看,在中药材产业链高度发展地区,已经出现了“中医药+康养文旅”和食品美妆等新业态、新场景和新产品,但这在玉溪尚属空白。
如何打造集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玉溪市目标明确:到202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产量14万吨左右,农业产值13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把玉溪建成滇中重要的中药材绿色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集聚区。
信心来源于省、市对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重视。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将中药材产业打造为“第二个烟草型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我市建立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药材产业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全力推动玉溪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可利用林下经济林地空间巨大,中药材种植有一定基础,生物医药产业正加快全链推进,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具有较好前景。
目前,全市有生物医药企业70户,其中制造业31户、流通28户、种植9户、实验动物养殖2户。拥有153个中成药药品批准文号和15个全国独家品种,其中产地初加工企业12户、趁鲜加工企业11户、精深加工企业10户。202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
张健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中药材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短板弱项,加快实施区划布局优化、良种繁育强基、生产基地提增、加工能力提升、主体培育壮大、三产融合创新、品牌培育提升、科技服务支撑八大行动,推动中药材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记者手记
从“玉烟”的基因里,探寻“玉药”的未来,这次采访对于记者而言,困难不小但意义重大。我们看到,全市各地从业者正把“种得好、加工精、卖得俏”的烟草产业逻辑,移植到中药材这片既传统又崭新的沃土上。这场探索,既有底气,也藏挑战。
走进红云制药新厂房建设工地,投资7.4亿元的智慧生物医药生产基地拔地而起,未来这里不仅能提升产能,更能反向拉动本地药材种植;新平的企业车间里,姜汁压榨线让“土原料”变成了即饮姜枣茶,年销50万瓶姜枣膏的成绩,证明“食药同源”不只是一个概念;在玉溪广泛种植的滇黄精,在“九蒸九制”的古法工艺下,正试着在健康消费市场里找到新位置。这些场景,都是玉溪在破解中药材“附加值低、抗风险弱”难题时,交出的鲜活答卷。
玉溪中药材产业当前的短板还很明显,好在云南省把中药材产业打造为“第二个烟草型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市级对中药材产业一系列重视支持,正为这一产业补短板、强链条注入动力。
当“烟”的产业经验遇上“药”的资源禀赋,当企业的创新、农户的坚守与政策的扶持同频共振,这条从“一棵药”到“一条链”的路,必然越走越宽。
相关阅读:
- 玉溪市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2022年度) 202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