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13166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7-21 |
糍粑酥脆藏匠心——探寻江川非遗美食之一
晾干后油炸好的糍粑酥脆可口。
史自芬(前)和女儿在晾晒糍粑片。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冯明月 吴翼超 文/图
玉溪江川的这片土地,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也孕育出了无数传统美食。其中,江川九溪姊妹糍粑就是一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糍粑软糯酥脆,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大早,江川九溪姊妹糍粑厂的小院里,一阵阵糯米的清香扑面而来,史自芬正忙着淘洗制作糍粑的原料——糯米。她是江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糍粑制作”的传承人,从事糍粑制作已有二十多年。洗净泡好的糯米用筲箕沥干水分,倒入甑子蒸煮。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有着诸多讲究。
史自芬说:“夏天泡米,头晚上泡,第二天先蒸、再磨,如果泡长了,磨出来的粑粑就有一股酸味;冬天泡米就要泡三日才能磨,因为泡的时间不够,磨出来的粑粑质量就不好,口感就不酥。”
半个多小时后,蒸煮好的糯米香气四溢。趁着热气,史自芬把蒸好的糯米饭倒入磨米机,适时适量地加入白砂糖和时鲜水果,机器的另一端便会缓缓地流出软软的糯米泥,流进方形模具定型。
在九溪,古法制作糍粑是用老碓,需要4个人踩,然后用碓窝舂。随着时代变迁,机器渐渐代替了手工,虽说省时省力,但儿时传统的打糍粑场景至今也让史自芬难以忘怀。
史自芬说:“在九溪,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吃糍粑长大的。每年到了冬月和腊月,我们村家家都要做糍粑,大家排着队去踩粑粑。那时候糍粑就是我们小娃娃一年的零食。”
2000年,史自芬在养猪、种地之余,用哥哥给的一台旧机器开始在家帮别人加工糍粑补贴家用,自己也做糍粑对外售卖。之后的十多年时间,九溪姊妹糍粑走出了江川,远销到全国各地。2017年,史自芬投资扩建了厂房,先后研发出火龙果、香橙、玫瑰糖、紫薯等十多种口味的糍粑,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今在她家厂房里,每天都会有不同口味的成型糍粑依次摆开晾晒,等待着时间的“催化”。
“现在我们这里还流行买糍粑送人,每年我都要比上年多加3吨米,这样制作的糍粑才够卖,去年总共用了20吨左右的米。”史自芬开心地说。
“她家的糍粑,消费者很喜欢。我家常年都在她家拿货,很好卖,回头客也很多。”江川的糍粑经销商周艳芹对史自芬家的糍粑赞不绝口。
晒干后经油炸的糍粑片口感酥脆,咬一口“咔嚓”作响,香甜在唇齿间散开。多年来,史自芬始终坚守初心,把天然纯正、香甜软糯的糍粑带给消费者,靠着不服输的韧劲和坚持,她的生活也算是苦尽甘来。2019年她荣获区级非遗传承人称号,糍粑打响了招牌,销量也一年比一年好,最让她欣慰的还是她的糍粑制作技艺后继有人。
史自芬的小女儿解肖依说:“我从五六岁时就看着妈妈做糍粑。作为传承人,我想把妈妈的手艺传承下来,把她这种坚守的精神一直传下去。”
听到小女儿的决心,史自芬也非常欣慰。她自己也有了新打算:“我要建一个老作坊,复原以前的老碓,碓窝放在前面,拿一块板子搭在上面,后面是脚踏的装置,要做成以前那种样式的……”
还原一个老作坊,让传统的打糍粑场景再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过往的时光记忆,成了史自芬现在最迫切的愿望,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相关阅读:
- 玉溪滇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新创现代滇剧《风云滇缅路》编剧服务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5-07-18
- 江川“4.11”森林火灾过境火火烧迹地造林项目中标(成交)结果公告 2025-07-18
- 江川区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专题会议 2025-07-18
- 江川区推动第三轮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2025-07-18
- 江川区部署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工作 2025-07-18
- 江川:烟叶采烤序幕拉开 2025-07-18
- 玉溪市江川区前卫镇后卫中学小卖部委托经营管理项目招标公告 2025-07-16
- 江川区“会暖春芽”爱心托管班开班 2025-07-16
- 国家税务总局通海县税务局非执法类辅助性服务及后勤辅助性服务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5-07-15
- 江川“4.11”森林火灾过境火火烧迹地造林项目询价公告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