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21893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9-10 |
在乡村寻找艺术的无限可能——访华宁冲麦村旅居艺术家王海军
王海军在做锔瓷金缮修复。
游客参观王海军工作室。
王海军用华宁陶残次品制成精美的台灯。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实习记者 唐诗淇 文/图
秋日的午后,记者来到华宁县冲麦村一座名为“映月居”的工作室,艺术家王海军正俯身案前,手持拓包,在覆于陶片的宣纸上轻轻拍打。墨色渐染,甲骨文体的“华宁陶”三个字在纸上清晰浮现。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在这个静谧的午后被重新唤醒。
他的工作台上陈列着锔瓷的金线、用于金缮的生漆以及待拓的古砖,让记者感觉走进了一座微型古代工坊。他的指尖抚过一张刚拓印好的宣纸,上面的古文字带着岁月的温度,清晰如昨。工作室里,陶器、石雕、金属工艺品与书画作品错落陈列,每一个角落都经过了主人的精心设计。在这里,没有废品,只有等待重生的艺术“精灵”。
扎根乡村,默默耕耘
在王海军的工作室里,“不作狂言宜吉利,多行好事自康祥”的对联,传递着主人质朴的生活愿望。墙上,字画与陶杯相映成趣,一幅由废旧拓片和名人字画拼合而成的锦灰堆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人生就是要活出多种样式。”王海军放下手中的拓包,笑容温和地对记者说。他曾在工程行业耕耘十余年,事业顺遂之时却毅然转身。“有人说我放弃积累多年的资源和关系太可惜,但我尝试活出多种样式的人生。”从王海军的话中听得出来,他骨子里的艺术情怀,如暗夜里的火种,从未熄灭。
这种对多样人生的追求,引领着他从大理来到华宁。2023年,锔瓷金缮修复手工艺大师王海军入驻冲麦村,他把锔瓷金缮修复工艺与华宁陶产业结合,推出了华宁陶系列文创产品,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帮助华宁陶进一步拓宽了市场和提升了知名度。2025年,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民族民间工艺艺术科技小院在冲麦村揭牌,王海军被聘为美术学院的行业导师,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创作指导和教学,确保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大理的冬天气温太低,而玉溪气候宜人,安静闲适,更适合创作。”他轻描淡写的背后,是对创作环境的极致考量。冲麦村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彝族风情浓郁,南方丝绸之路古驿道文化深厚……这些最终让他停下了迁徙的脚步。
来到冲麦村后,王海军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一天中做陶、雕刻、外出寻石以及和村里人唠唠家长里短。有时又埋首古文字,钻研拓印技艺,设计原创产品,让艺术如溪水般自然淌进生活的肌理。
当残缺遇见匠心
“在这里没有废品,残缺也能成为艺术。”王海军边说边拿起一个残缺的陶器,将蜡烛置于底部。关灯瞬间,蜡烛的微光从小孔透出,陶器的背面,大片暖光倾泻,在墙壁上涂抹了几分温柔。“为啥要扔呢?它能用另一种方式变成艺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烧窑变形的碗盖,成了墙上的装饰;陶壶与木板粘连,摇身一变成了‘绘画’。”他介绍道。
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哲学,贯穿于王海军的艺术创作中。他说:“制陶坊开窑,看了一眼我就想,那些变形的瓷碗、陶壶好不容易做出来、烧出来,轻易扔掉太可惜了。”这种对物命的珍视,源于他丰富的工作经历——既做陶瓷也做金饰,掌握金属加工技艺,让他能够解决其他陶艺家难以处理的结构问题。工作台上工具齐全,他专注于修补器物时,并非简单复原,而是带着对器物的珍视,以娴熟手法和合适材料,让破损器物恢复原貌,甚至焕发新的艺术魅力,尽显他对传统修复工艺的深入掌握与独特理解。
在这里,残缺被赋予新生,不同手工艺技艺交融,每道刻痕都是岁月的痕迹,每件作品都是生命的延伸。他用双手实现了艺术与人生的完美对话,让冲麦村因艺术而更具温度和魅力。
拓印工作台前,王海军为记者演示着拓印这项古老的“复制”技艺,“华宁陶”三字在宣纸上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这些文字并非随意选择,而是王海军精心设计的文化符号。他将甲骨文体的“华宁陶”三字设计成LOGO,再运用“借笔”将三个甲骨文字串联起来,形成别具特色的标识。他把LOGO刻在石头上,再以拓印技术印于纸张上,墨迹均匀且富有质感,作品充满了历史底蕴与蓬勃生命力。这种设计,将历史悠久、蜚声全滇的宁州陶文化也融入其中。
他的拓片工艺,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操作时,他精心将纸覆在带文字或图案的器物上,借工具仔细捶打、按压,让宣纸紧密贴合,再巧妙施墨,器物风貌便精准还原于纸上,艺术与文化价值颇高。
从外来艺术家到新村民
创作间隙,王海军常泡一壶茶,与好友聊聊往事。到了冬日,他会为村里人熬腊八粥,邀请他们来“映月居”坐坐。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他会耐心分享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王海军在冲麦村的生活,远不止关起门来做手艺那么简单。他很快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成了冲麦村的新村民。去年冬天,他为村里人熬制腊八粥,本想准备几十份就够了,后来听村委会主任说村里有120多位老人,他就用直径一米多的大锅熬了两锅,食材有十几种,糯米、花生、大枣、桂圆等,不停搅拌,熬了两三个小时。很多人没吃过腊八粥,他们有的端着碗蹲下就吃起来,有的用自备的饭碗、小锅带走,大家都满心欢喜。云南大学的学生来这里研学,他也为他们熬粥,让远离父母的学生们倍感温暖。
王海军还特别关心村里的残疾人。村里有个聋哑人,常来找他,赶上吃饭时,他会多做一份饭菜;没做饭时,就去商店买方便面、火腿肠给他。这种社区参与的体验,让王海军超越了普通艺术家的角色,成了冲麦村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让作品有故事有灵魂
王海军的创作,深深扎根于冲麦村的文化土壤。“艺术应该让人感到亲切。”他说。这种亲切感,体现在工作室的每个细节中——那些变废为宝的陶器、那些融汇古今的拓片、那些巧妙设计的文创产品,都是艺术与日常生活对话的结果。
他还将华宁陶土烧出的陶器刻上“华宁陶”“齐心协力”等文字,做成摆件,置于茶室、书房,既具实用性,又可作为拓片素材。瓦猫的拓片、变废为宝的“灯陶”、疫情期间创作的“众志成城”拓片……每一件作品,都有故事、有灵魂,独一无二。
“一砖一瓦,轻述历史变迁;一泉一木,静守时光流转。”王海军这样描述冲麦村带给他的感受,“在这里,不仅能欣赏绝美的田园风光,更能在历史足迹中探寻心灵的归宿;在这里,可以观泉、赏月、品茗,对于追求缓慢松弛旅居生活的人来说,冲麦村无疑是一个慢时光旅居的理想之地。”
当被问及将在冲麦村待多久时,他毫不犹豫地说:“长期待下去。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就喜欢宁静。宁静,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他话语中的确定性,源于他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深刻理解。
说罢,他把目光投向工作室里那些正在被修复的陶器。那些曾经破碎的器物,在他的手中重获新生,甚至比完整时更具艺术价值。这或许也是他自身艺术之路的隐喻:在断裂处接续,在残缺处完美,在传统中创新,在乡村中寻找艺术的无限可能。
相关阅读:
- 乡村“家长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举行 2025-09-10
- 王大户社区第三居民小组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询比采购公告 2025-09-10
- 红塔区东风水库安置区李棋街道体育旅居产业配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编制中标(成交)结果公告 2025-09-09
- 越南党政干部培训班在玉溪开班 2025-09-09
- 星光背后的“点灯人”——记玉溪体育运动学校教师万付玲 2025-09-09
- 通海:落凤村柑橘喜迎丰收 2025-09-08
- 全球南方世界遗产论坛在澄江举办 2025-09-08
- 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在玉举办 2025-09-08
- 全球南方世界遗产论坛在澄江举办 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