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5986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25 |
华宁县中药材种植助农增收致富

工作人员打包滇橄榄果脯。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乾恒 文/图
在滇中华宁的山水间,立体气候滋养的土地上,三七、天冬、黄精、滇橄榄等中药材长势喜人。从野生中药材到规模化种植,从“卖鲜品”到中药材加工,华宁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深耕中药材产业,让山间“绿叶子”变成百姓“钱袋子”,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路。
优势叠加 产业聚集
华宁县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光照充足,既适宜三七、重楼等喜凉药材种植,也适合天冬、滇橄榄等喜温药材生长,加之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多样,华宁县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县森林面积达3.66万公顷,广阔的林下空间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天然温床”,林下种植不占耕地,林地自然环境还能助力药材积累有效成分,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形成“种植护生态、生态促种植”的良性循环。
产业基础则为发展增加“后劲”。2014年,鸿翔中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华宁建成鸿翔医药园,专注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生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更是形成“种植、育苗、加工、康养”全链条能力,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服务。截至2024年,全县已涌现2家种植类农业龙头企业、1家深加工企业。此外,华宁益大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云南玉溪檀庚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种植滇橄榄、金银花等特色品种,目前种植面积达7608亩,产值达1.18亿元,12个品种主要分布于青龙镇、通红甸乡、盘溪镇3个乡镇,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五载精耕 提质增效
过去五年,华宁县以“提质增效”为引领,推动中药材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华宁县依据各乡镇(街道)的气候土壤条件进行科学规划,于宁州街道、青龙镇、通红甸乡等地重点培育三七、天冬、重楼等品种,打造了60个中药材种植基地,构建起规模化种植格局。
与此同时,华宁县积极与省市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联动,引进并推广林下种植、生态种植等绿色生产技术,借助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从源头确保中药材品质与安全。“过去种包谷、烤烟,年收入仅3万元。如今我家种植35亩佛手,风险低、易管理,每年能收入几十万元。”种植户吴保林说。
延伸产业链,持续释放产业价值。华宁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稳定产销对接,引进初加工企业发展清洗、切片、烘干等业务,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如今,华宁县中药材种植品种已达15个,较五年前增长36.36%,形成以三七、天冬、黄精为主导的多元化种植格局。3000多户农户从中受益,中药材种植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药”匙。
龙头带动 共同致富
在华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是“企业引领、农户参与、共同致富”的生动实践。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良种繁育、组织种植、回收加工的完整产业体系。公司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产品售出后,农户获得70%的收益,公司获得30%的收益。2023年建成的年加工量5000吨的中药材初加工厂,实现“农户种多少收多少”,日用工量达140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24年,该公司仅在玉溪市就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1.8万亩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680余万元。
返乡创业者也为中药材产业注入新活力。经过考察,看到滇橄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华宁人李妍菲返乡创业种植滇橄榄。她借助“公司+农户”模式,成功带动盘溪老马寨、小河底等地农户种植滇橄榄,并回收鲜果用于加工。如今,她正精心规划升级滇橄榄醋生产设备,全力开发小食品、面膜、饲料等系列产品,力求以“小果子”撬动“大市场”。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华宁县中药材工作专班副组长杨琳表示,下一步,华宁县将着力推动中药材产业从“扩规模”转向“提质量”,依靠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等举措,努力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亮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阅读:
- 华宁县中药材种植助农增收致富 2025-11-25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