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327884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3-01-23 |
魏保彬:一位农民不一样的人生意义
一位农民不一样的人生意义
——记蒙恩文化艺术团团长魏保彬
蒙恩文化艺术团的成员也是联系群众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
平时,魏保彬都在烤鸭店忙活,什么都干。
蒙恩文化艺术团的一名成员这样描述他们的团长:“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很真诚,很实在。他在做的都是最基层的事,但他所做的事很有意义。”
他叫魏保彬,红塔区北城人,42岁,黝黑,憨厚,岁月侵蚀的痕迹悄然爬上他的脸——那是一张毫无遮掩的、褶皱纵横的、堆满笑容的脸。1月18日上午,在玉溪市红十字会急救培训中心揭牌仪式上,身为蒙恩文化艺术团团长的他忙里忙外,组织着作为联系群众组代表的艺术团成员们参加宣誓。他极为认真,也极有耐心,总是满脸堆笑、柔声细气,默默地做事,仿佛一个舞台中央的幕后工作者——确实存在,但并不引人注目。
全力投入公益事业
2007年,喜欢音乐的魏保彬组建了一支有七八个人的乐队,今天,这支乐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50多名成员,致力于帮助贫困小学生、孤残儿童、麻风病人等特殊群体的民间公益组织——蒙恩文化艺术团。魏保彬是艺术团的团长,也是一家烤鸭店的老板,经营烤鸭店的收入为他做公益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2007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艺术团进行了23场公益演出:为地震举行赈灾义演,为患者举行募捐义演,为贫困家庭捐款,为孤儿院等举行慰问演出……时常还要捐款、捐物。为此,魏保彬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
蒙恩文化艺术团里的50多名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个个“身怀绝技”,吹拉弹唱各有奇才,魏保彬则主要担任蒙恩乐队的主唱。团员们有一句共同的口头禅:“我的团长我的团。”此时,魏保彬就以“我的烤鸭我的团”来回应。在魏保彬眼里,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莫过于“烤鸭”和“艺术团”,前者用于谋生,也是后者继续存在的物质基础。每次搞活动,团员们都是在他店里吃早点,活动完后又在店里吃饭,再加上维护音响、捐赠等各种费用,他每次都要花掉几千元。
“要留给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艺术团的名字源自魏保彬女儿的名字——魏蒙恩。魏保彬觉得,以女儿名字命名的艺术团所做的一切公益上的努力,必定在玉溪的历史上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记:“父辈不平凡的人生将会写进家族史,让后代学习:如何为人处事,如何饮水思源、感恩知报。”
或许有人会以为魏保彬肯定是卖烤鸭赚了不少钱,才能如此“有钱有闲”地来做点善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360度无死角地看,他都只是一个衣着朴素的农民,笑起来样子特别憨厚。他唯一的坐骑就是一辆破旧不堪的摩托车,已经骑了12年。现在,烤鸭店已由最初的8平方米扩大到五六百平方米,但魏保彬一家四口仍然在葫芦社区租房住。“在我农村老家,跟我同辈的人,房子都建了三四层了,我在外漂泊十多年还是一无所有。”魏保彬这样说着,却并不觉得失落与后悔:“农村人过日子,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样了。我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我想要更广阔的世界、更有意义的活法,不能留给孩子丰厚的物质财富不怕,但一定要留给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教会他们如何感恩,懂得做人。”
魏保彬把大量精力用在了带领艺术团做公益上,疏于对子女的管教、爱护,这是他最愧疚的事。2010年,女儿因为早恋没有考取理想的高中,妻子对他的怨愤终于爆发了:“要么离婚,要么解散艺术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魏保彬决定保护家庭的完整。仅仅沉寂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蒙恩文化艺术团又重新起航了。
魏保彬何以如此执着?是什么让他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原来,2007年,他结识了一群热爱音乐的韩国朋友,举办了“中韩民间艺术交流晚会”。他们一同去为上个世纪被隔离在村里的老人们表演,这些曾患麻风病的老人们肢体残缺,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老人们孤独地生活着,与外界没有交流,看到精彩表演时,老人们激动得泣涕涟涟。这给魏保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一次,他下定决心,要以自己的力量为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和有需要的人做点事,给他们以温暖和帮助。就这样,一个农民找到了他不一样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