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228133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2-10-31 |
加大扶持力度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稳市创辉煌
峨山县化念镇党宽村村民正在忙着采摘成熟的番茄。2003年以来,我市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记者 周家颖 曾永洪 摄
2003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围绕增收调结构,依托烤烟建产业,突出建设“六大种养基地、十大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以烤烟为主体,粮、果、菜、花、渔、畜禽等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成绩斐然,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实现农业产值141亿元,比2002年的48.23亿元增92.77亿元,增192.35%;农业增加值80.5亿元,比2002年的29.8亿元增50.7亿元,增170.13%;农民人均纯收入6616元,比2002年的2493元增4123元,增165.38%,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粮油产业稳中有升。2011年全市种植粮食作物150.52万亩,产量5.2亿公斤,产量与2002年基本持平,水稻、玉米、小麦的单产居全省前列;种植油料28.9万亩,产量4642万公斤,比2002年的2127万公斤增2515万公斤,增长118.24%。烟草产业精度开发。建成清香型烤烟生产基地150万亩,2011年率先在全国建成“玉溪庄园”,有机烟叶发展加快,烟叶收购量达到203.85万担,上等烟比例达到68.59%,烟农收入达到20.7亿元,实现烟叶税4.23亿元,上等烟比例、收购均价、烟农收入、烟叶税再创历史新高。蔬菜产业广度发展。建成蔬菜基地73万亩,被商务部评为云南省第一家“出口转型升级蔬菜基地”;2011年全市种植蔬菜面积达92.1万亩,总产量159.8万吨,产值24.3亿元,比2002年7.71亿元增16.59亿元,增215.17%。水果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32.2万亩,产量30万吨,产值9.2亿元,比2002年的1.23亿元增7.97亿元,增647.97%。花卉产业高效发展。2011年种植花卉6.46万亩,产值15.5亿元,比2002年的1.38亿元增14.12亿元,增1023.19%。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洋桔梗鲜切花种植基地。养殖业稳步发展。2011年完成肉蛋奶总产37.9万吨,其中肉猪出栏230.3万头,家禽出栏3144.5万只,禽蛋产量8.6万吨;畜牧业产值55.7亿元,比2002年的14.78亿元增40.92亿元,增276.86%,畜牧业产值占农牧渔业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0.6%达到39.5%。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
全市建成龙头企业309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32户,市级67户;2011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增加值14.27亿元、总产值78.22亿元、营业收入71.91亿元、利润6.7亿元、税金2.16亿元。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生产销售联接,带动市内外农户98.5万户。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2个,实现销售收入6.1亿元,参加农户42264户,示范带动达30多万户。建成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9个,有通海金山蔬菜、峨山滇中畜禽、华溪柑桔3个农业部认定的重点批发市场,2011年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85%,比2002年的75.9%提高了9.1个百分点。打响了一批名牌产品,全市有20个产品被认定为名牌农产品,云新牌白砂糖、丽都牌玫瑰鲜切花、滇雪菜籽油、鑫荣牌百合等9个产品获云南名牌产品称号,豪马、云冠、云新、滇雪等66个农产品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51户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AP、GMP质量体系认证,85个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29个、无公害农产品49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其他1个。
农产品加工出口成为全省亮点
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包括烟草)发展到2735户,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0.12亿元、增加值21.04亿元、营业收入96.51亿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14户,其中: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2户,1亿元至5亿元23户,5000万元至1亿元11户,1000万元至5000万元61户。全市发展农产品自营出口企业26 户,出口农产品2.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1%,出口产品发展到6大类19种,销往19个国家和地区。蔬菜出口达1.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51.9%,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总值的28.6%。水果出口3409万美元,成为我市第三大类出口商品。建立出口种植基地29万亩、生猪出口备案养殖基地33个、水产养殖基地36亩、野生及人工菌基地20.5万亩。
农业科技支撑强劲有力
以良种为基础,大力推广标准化种养和无公害生产、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科技,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养新型农民,组织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大规模实用种养技术培训,有效提高科技到位率。组织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和种养科技示范,大力推广节本、增产、增效技术。切实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建设“三农”信息服务无缝覆盖项目,积极开展“一站式”农业信息服务。已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9个。全市种养业良种覆盖率达98%,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2.2%。
此外,全市还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农业发展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了四级农业、农机、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全市共有机构358个,其中市级15个、县区级127个、乡镇级216个;村级设有农科员、兽医防疫员队伍。二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发展服务队伍。三是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基本涵盖了农业产业体系。涉及种植业949人,畜牧业498人,渔业68人,农机267人,农村能源47人,其他372人。2011年全市已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1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6%;农村沼气保有量达23万口,累计完成农村节能改灶27.16万眼,太阳能推广10.61万台,实现农机总动力222.4千万瓦特,全市农机化程度达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