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228024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2-10-30 |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十年
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市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市所有民族村实现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覆盖全市民族地区。
峨山、新平、元江三个民族自治县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3亿元。
全市9个县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总体满意率达93.9%。
玉溪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安全城市。
过去十年,是玉溪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十年。十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首要任务,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大文章,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社会和谐保证科学发展。
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
“我家才有3个人,却住上了有8间房的新式土掌房,做梦都想不到。”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戈嘎村民小组彝族山苏村民祝玉宝说。
玉溪山多坝少,多民族杂居,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0%,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多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快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来解决,使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特别是蒙古族、苗族、拉祜族和彝族山苏、仆拉支系及哈尼族布孔支系的情况更为突出。
彝族山苏支系分布在新平、元江、峨山三个民族自治县的13个乡镇50个村委会143个村民小组,共4040户15737人。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冷凉偏远山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下,靠天吃饭,“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的现象较为突出。以彝族山苏支系聚居的大西村为例,2000年,该村经济总收入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0元,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没有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市的小康。2003年以来,市领导频繁深入山区贫困地区调研、视察,帮助解决问题。2009年,市委、市府审时度势,决心举全市之力,每年投入1.3亿元,从班子、路子、票子、房子及孩子五方面着力,以“五子登科”的合力确保山苏人2年内整体脱贫。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截至2010年底,我市彝族山苏聚居区142个村民小组实现全部通电、通公路,108个村民小组解决了安全饮用水问题,建成1151口小水窖、2557口沼气池和2705亩高稳产农田,人均耕地面积达1.84亩,建成砖混结构房屋89户、瓦房1187户,硬化村内道路28508米和75020平方米,彝族山苏聚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和祝玉宝一样,大西村116户彝族山苏群众住进了政府帮助修建的安居房。如今,大西村的农业基础不断强化,水利化程度达22%,实现全部村组通公路、通电,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兴建了卫生所,普及了有线电视和电话,农民种起了核桃、竹子,养起了牛羊……截至目前,全村共发展核桃13000亩、竹子2000多亩、华山松5800多亩、红豆杉2000多亩、魔芋1500亩、紫洋芋1200多亩。2011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万元户达到了81户,完成了一个新的历史性跨越。
加快彝族山苏支系扶贫攻坚,只是我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首要任务,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人口较少民族和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我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以彝族山苏支系为重点的人口较少民族及特困民族支系聚居区扶贫攻坚的决定》等政策文件,采取特殊扶持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成民族团结示范村45个,通海县纳古镇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的肯定,盘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所有民族村实现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覆盖全市民族地区。峨山、新平、元江三个民族自治县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3亿元,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64元。
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市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我市已连续15年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矛盾纠纷。
创新社会管理打造平安玉溪
“玉溪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思路新、措施实,成效明显,经验值得借鉴。”今年7月,出席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研讨会的代表对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十年来,我市在加快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紧紧抓住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建设“平安玉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曾经,玉溪是全省累计积案超过10000件的3个州市之一,达到10923件,通过加强矛盾纠纷调处,99%的积案得到妥善解决,新案件的审判执行力度跃居全省前列。
按照“调为先、防为主、和为贵”的工作理念,我市着力推进大调解体系建设,认真开展县区委书记大接访和领导干部大下访活动,重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在市、县、乡、村四级建立起了立体化、网格化调解组织共计921个,人民调解员达到1.2万人,形成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对接”和行业调解跟进助推的衔接联动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调处全覆盖,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就有调处力量。
2009年初,我市在全省首创并全面推开了乡镇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工作平台建设,在全市75个乡镇、街道建立综治维稳信访中心,打造了一个集综合治理、社会管理、群众工作、信访诉求于一体的社会管理工作平台,实现“一竿子”解决问题。全市每年8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此平台得以有效化解。
据澄江县右所镇党委书记刘世祥介绍,该镇综治维稳信访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7件734人次,信访案件办结率达100%;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169件,并且全部得到有效化解,对促进辖区社会环境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年来,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禁毒防艾和反邪教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全市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总体满意率达93.9%。9县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区”、57个乡镇被命名为无毒乡镇,玉溪被中央命名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安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