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227975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2-10-18 |
高血压:老年健康第一“杀手” 需早防早治
家住红塔区郭井7组的梁树珍2010年参加体检时,高压达到230、低压超过100,这让给她体检的医生吓了一跳。通过进一步检查,梁树珍被确诊为高血压患者。此后,梁树珍每周都到郭井卫生所测量一次血压,检验一下吃药的效果。
10月14日上午,梁树珍从家中步行十多分钟来到郭井卫生所,医生给她测量的血压是135/90,听到这个结果,梁树珍认为“还是有点高”。据她介绍,自从检查出高血压后,她就每天坚持吃倍他乐克和深海鱼油。然而,由于血压控制不好,去年梁树珍还是到大营街卫生院住过一回院,打了两个星期的吊针。
三成老人患高血压
在农村,很多高血压患者都像梁树珍这样,因政府实施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被查出高血压。据了解,从2010年起,国家全面推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除开展传统的预防接种、儿童保健等五项常规服务外,还增加了给居(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对老年人进行保健服务、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四项内容。“正是有了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玉溪市的高血压、糖尿病才有比较准确的统计数据。现在,每个高血压患者都有健康档案。”玉溪市疾控中心慢性病和地方病控制科科长范波介绍。而且,从市疾控中心监测的数据来看,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的就是高血压。截至目前,全市纳入健康档案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达12.4万人,其中老年人就占了9.2万。如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计算,玉溪60岁以上老年人为28.95万,意味着全市老年人中有近三成为高血压患者,而这一比例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中三分之一患有高血压、70岁以上老年人有50%患有高血压”的数据十分接近,高血压已成为老年病里占比较高的疾病。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老年慢性病中发病率位居第一的高血压,并未引起高血压患者和潜在患者的足够重视,服药不规律、自主服药、停药等问题普遍存在于农村患者当中。“要遏制高血压的上升趋势,防止脑血管意外等威胁,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周红坚说,“很多老人的血压从中青年时期就开始升高,而且老年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血压波动大,体位性低血压也较多见。”
血压与经济指标一同上升
从市疾控中心的统计分析来看,高血压患者的增多几乎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经济指标越高,社会越发展,高血压患者就越多。
市疾控中心曾在红塔区的北城、大营街和澄江县的右所等6个乡镇(街道)的社区、村委会选取700人做调查。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从1962年至2012年的50年间,高血压患者人数增长了5倍。
1997年以前,700名被调查者中高血压患者不到20人。但1997年以后,高血压患者呈上升趋势,2001年以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而2004年至2009年这5年间,高血压患者呈爆发之势;2010年末至2011年初,高血压患者人数达到最高峰——在调查的700名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达105人。
在郭井卫生所从医40余年的乡村医生郭守尧也明显感觉到,现在的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经济发展了,高血压患者为何却越来越多呢?范波认为,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与20世纪相比,2000年后的人更加“吃得好、动得少”。郭守尧则认为,“这都是吃出来的病。”他说,现在的人大鱼大肉吃得多,胖子也多,吃了又不锻炼身体,高血压也就出来了。
市人民医院长期从事老年病工作的副主任医师周红坚认为,除饮食、缺乏运动这些原因外,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还与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烟酒过度和寿命延长有关。一旦人的摄入增加,消耗减少,就容易产生“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综合症也就顺势产生。
高血压吞噬着老年人的健康和财富。家住郭井5组的赵应红告诉记者,78岁的母亲患有高血压,每个月控制血压的药品花费要400多元。记者了解到,一旦患上高血压,绝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而仅药品花费每个月需开支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令人忧心的是,如果高血压患者控制不好血压,往往容易突发脑溢血、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因高血压引发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和动脉硬化性肾病、肾衰。一旦发生中风,即使抢救成活,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对个人、家庭造成极大打击。中风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又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及褥疮,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公共卫生服务受益多
好在高血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市疾控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我市开展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以来,有关部门共为12.4万名高血压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对其实施慢性病管理。纳入慢性病管理后,这些高血压患者能享受到基层医务人员每季度一次的随访。随访时,基层医护人员会对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人开展健康教育、血压和服药情况监测及指导、对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提供转诊等服务。
此外,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健康体检也受到很多老年人欢迎。通过体检,很多很少上医院的农村老人被排查出患有高血压。以红塔区大营街为例,仅今年5至9月,大营街就为3377名老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其中,参与体检的老人中有60%患有高血压。“很多老人都是通过体检被检查出患有高血压的。”红塔区大营街卫生院副院长卢云雄介绍。
卢云雄曾经和随访人员、卫生所乡村医生一起对患有高血压的农村老人进行过随访。他发现,随访时面对面给老人进行健康教育,谈高血压的危害,很多老人都“听得进医生的话”,有些老人已经在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郭守尧今年67岁,他把健康教育看做是“无形的公益”。在郭井卫生所,每天都有群众来测量血压,碰到高血压患者,郭守尧最爱说的就是“病是吃出来的,健康也是吃出来的”。他经常告诫患者,要少睡懒觉,多锻炼身体。“健康教育不需要花钱,但很管用。”郭守尧说。
随着健康管理和随访等服务的深入开展,一部分患者开始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赵应红是在体检时被筛查出来的。他告诉记者,公共卫生服务让农村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前,他最爱吃蜜饯,一天要抽两包烟,也爱喝酒。但自从查出患病后,他已经不吃蜜饯了,同时规定自己一天的抽烟量控制在15根以内,家里来客人才偶尔喝一点酒。
公共卫生服务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全市高血压患者人数上升的势头。目前,我市的慢性病管理不仅仅针对老年人,凡是35岁以上具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也被纳入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和随访,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实施干预。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以后,高血压患者人数得到控制,被调查人群的血压出现集体下降趋势。
医生建议:低盐饮食 适量运动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各级卫生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高血压等慢性病进行管理,但要扭转人们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0月15日,记者在大营街卫生院看到生病住院的聂桂芬。77岁的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老人,2010年体检时被查出患有高血压。由于不识字,聂桂芬老人不知道自己吃的降压药叫什么名字,吃药也是断断续续的,“头昏的时候吃一点,一个月要花几十块。”
在农村,像聂桂芬老人这样,不清楚自身血压水平和用药的患者为数不少。一些患者没有典型症状就不吃降压药,一些患者发现自己血压控制好了就擅自停药,还有一些老人忘记吃药。一些老人过分依赖家庭药箱,买药的种类也是根据朋友、邻居的介绍,自己到药店购买。市疾控中心曾做过一个上百人的抽样调查,发现有50%的高血压患者自己买药吃,有25.41%的患者会忘记吃药。
对此,医生建议,血压高的患者,在血压水平分级较低时,可以通过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改变生活的不良习惯来控制血压。但血压不能降到理想水平,或者血压分级水平较高,就需要在前述的基础上长期终身服药。高血压提倡早防早治,主张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因此,患者应及时就诊,让医生合理搭配药物,而不要自己乱吃药。
新闻助读: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抑郁症成玉溪老年人四种高发慢性病
玉溪市疾控中心日前向记者透露了一项最新调查结果,玉溪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依次是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和抑郁症。
负责该项调查的是市疾控中心慢性病和地方病控制科。据科长范波介绍,目前,全市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是高血压,全市共有12.4万名高血压患者纳入健康档案管理,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9.2万。老年人发病率位居第二的是糖尿病,全市统计的糖尿病患者有2.6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6万。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在老年病中排列第三,全市有1.2万名老年人患老年痴呆。此外,老年精神疾病也严重困扰着老年人的健康,全市约1万名老年人患有老年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老年患者约8500人。
据了解,老年人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卫生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仅2011年,全市就投入老年人保健费用240万元,另有397万元用于防控高血压、210万元用于防控糖尿病。随着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2012年全市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人均费用达25元。目前,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城乡居民可享受到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3类9项服务。调查还显示,部分老年人患病后过分依赖家庭储备药箱,约50%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自己买药吃。对此,医生建议,疾病具有个体化差异,生病应该到正规医院就医。
就老年疾病防控问题,市人民医院长期从事老年病工作的副主任医师周红坚提醒,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不要出门太早,提倡黄昏锻炼。如果非要早晨锻炼,建议太阳升起后再出门。一般而言,清晨4至6点是疾病高发阶段,因为这时血液粘稠度高,出门早易受冷空气刺激引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易发脑溢血、心肌梗死等疾病。
如何更好地防控老年人易患疾病?周红坚建议: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运动;遵医嘱用药,勿擅自吃药;如身体不舒服,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别把小病拖成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