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227889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2-09-28 |
整治+盘活 生态建设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整治一条河 盘活一座城
生态建设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玉溪大河综合治理工程,提高了城市品位,让全市人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生态建设的成果。
每天晚饭后,蒋丽英都要沿着玉溪大河散步将近1个小时。她的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6年多,“作为玉溪人,对玉溪大河本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市委、市政府把玉溪大河‘救活了’,我们老百姓从心底里高兴呐!自从玉溪大河整治好后,我就每天都到这里来散步,看看水、望望树,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真的很舒服!”听说玉溪大河三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蒋丽英更高兴了,说等三期修好后一定要沿着大河“透透地”走一回。
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出流改道工程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玉溪未来长远、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水为特色,以聂耳文化为灵魂,全面规划和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成功地完成了玉溪大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形成了集流水、灯光、名木古树、文化为一体的20平方公里生态文化区,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提升完善,“三山三河三片区”的现代宜居生态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生态城市建设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品位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市人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生态建设的成果,尤其是玉溪大河一、二期工程的建成,凸显了城市防洪功能和生态、景观效益,成为市民交口称赞的“民心工程”。
100天让“碧玉清溪”再现
玉溪大河是我市境内的主要干流,也是整个玉溪坝子大小河沟以及工业用水、城区居民用水的排泄通道,沿途先后有红旗河、西河、玉带河等数条流量较大的河流汇入,流域面积达1082平方公里。大河能否正常行洪直接关系着中心城区数十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据考证,玉溪之名也由“碧玉清溪”之水而来。
然而,到了本世纪初,玉溪大河却成为了很多市民口中的“臭水沟”:河道越来越窄,污染越来越严重,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河水污浊、发臭,有时还能发现死猪、死鸡,散步的人再也不愿到河边来……
随着二届市委“生态立市”战略的提出,玉溪大河的综合整治工程被市委领导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5年9月29日,市委书记孔祥庚带领市级班子成员和相关市直部门负责人沿玉溪大河步行2.5公里,并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治理大河工程的意见后,本着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决定从城市发展和老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出发,大手笔打造城市防洪水系工程及城区水景观工程。同时,这也成为中心城区启动生态城市建设“九大项目”的重点工程之一。
2005年10月14日,玉溪大河防洪水系综合整治一期主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项玉溪人盼望已久的工程起于东风水库出水口,跨红龙路,穿玉江大道,止于市检察院北面,全长2500米,防洪标准确定为50年一遇。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群众的支持下,工程建设人员全力以赴、昼夜施工,百日之内,工程项目顺利竣工,创造了玉溪建设史上的又一奇迹。
工程完工后,玉溪大河河道拓宽到45米至385米,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城市防洪要求。“碧玉清溪”的美景又在玉溪坝子重现:两公里的河道碧波粼粼,依河而建的树景园林、亭台楼阁成为新兴胜景,为市民休闲和游客览胜提供了好去处,成为玉溪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面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造横贯南北的“天然绿色生态纽带”
2009年9月28日,市委书记孔祥庚再次率领导干部沿玉溪大河而行。此行目的明确:为了让全市人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生态建设的成果,要高起点、高水平推进玉溪大河二期工程建设,在兼顾防洪建设与景观建设的基础上,将玉溪大河打造成为促进中心城区南北片区生态联系的“天然绿色生态纽带”。
当年11月15日,玉溪大河治理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以一期工程尾端(即玉溪大河七号步行桥)为起点,沿现状河道改造至昆玉高速公路止,治理河道全长2293米,工程总用地面积约799亩。包括河道拓宽改造、河滨绿地建设、水闸、桥梁、电力线路改迁、排水箱涵、环卫设施、小品建筑、景观照明、给排水等项目稳步推进。同时,新建兰溪桥、玉龙桥、水镜桥,恢复改造玉溪桥、红旗河桥。
面对这项投资大、涉及面广的民心工程,我市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工程建设。截至今年6月,工程已完成投资约6.8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7%。
玉溪大河治理二期工程开工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要求:要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百姓享受幸福的要求,把玉溪大河二期工程作为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的基础工程来打造,努力把玉溪建成最适宜居住的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和城市其他景观连为一体,形成河滨生态绿化走廊,塑造了新的城市景观。“玉溪大河翠堤”景观的恢复,为全市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态休闲场所,也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工程实施近3年来,生态、经济效益得到逐步彰显,城市防洪抗旱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目前,中心城区防洪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通过河道拓宽改造、绿化、水闸、桥梁等工程建设,“两河、两岸、六桥、两闸”为基础的河滨生态绿色走廊已初步形成。而由国内知名桥梁设计大师参与规划设计的兰溪桥、玉龙桥等桥梁也成为二期工程中的最大亮点。在大河两畔,山水佳园、玉水金岸、玉溪二小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和房地产项目纷纷落地建设,社会性投资约达到120亿元,为加快推进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由红塔区负责组织的实施玉溪大河防洪水系综合整治三期工程也将于今年11月26日启动。三期工程自昆玉高速公路处起,至大营街街道甸尾村止,规划河道全长5820米。三期工程实施后,这条超过10公里的中心城区最重要的防洪通道和生态廊道将成为城市西拓的重要功能区和增长极,从而带动一片集生态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2002年至2011年10年间,我市城镇化水平由29%提高到40%,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接近50万,城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大到26平方公里,城区水面面积由30亩扩大到3000余亩,绿化覆盖率由31%提高到40.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2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积由180万平方米扩大到326万平方米。“创卫”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和“全国无障碍城市”称号。
通过玉溪大河整治,这条横贯南北的“天然绿色生态纽带”盘活了玉溪的生态城市建设,以水为特色、以聂耳文化为灵魂的生态文化新区基本形成,为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