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228010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2-09-26 |
记者连线地震灾区:震中首所高海拔山区小学复课
记者连线地震灾区
震中首所高海拔山区小学复课
“真是辛苦你们了,真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们!”9月22日上午,在彝良县簸以村簸迤小学复课仪式上,校长陈永和眼含泪水,握着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地震救援队分队长龚明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9月21日早上,接到上级关于援助偏远山区中小学复课任务后,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地震救援队官兵主动请缨,赶往距离县城50公里、海拔1800米的簸迤山区小学。然而就在他们前行的路上,一块数十吨重的滚石将唯一一条通往簸以村的山路拦腰截断。为按时完成任务,确保学校22日正式复课,救援队员迅速卸载大米、食用油等生活急需物资,肩扛手抬穿越塌方路段,徒步行进在陡峭湿滑的山路上。上午10点,救援官兵顺利到达簸迤小学,来不及休息便展开清理废墟、装运碎石、平整场地、搭建板房、接通电路、医疗救治等工作。昼夜连续奋战至第二天凌晨6点,共为该小学搭建板房12间420平方米,清理废墟14吨,装运碎石40余吨,平整场地600余平方米,并全部配齐课桌椅。
9月22日早上8点,学生陆续返校复课。看到官兵为孩子们所付出的心血,参加学校复课仪式的簸以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斌当即表示,要在学校门口立一块碑,让孩子们永远记住解放军同志的恩情。后据了解,簸以村簸迤小学是彝良洛泽河镇第一所恢复上课的偏远山区小学。 (记者 李志能 刘山林 孟磊磊)
援医队完成任务凯旋
9月24日晚7点半,玉溪市人民医院抗震援医队7名队员在完成昭通市彝良地震伤员救治任务后返回玉溪。
彝良地震发生后,市人民医院按照市卫生局指示,迅速组建一支由1名骨科医生、4名重症医学科护士及1名救护车驾驶员等组成的7人抗震救灾医疗队,带着由市人民医院捐助的药品,于9月12日赶赴昭通,进驻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和中心ICU病房,参与灾区伤员救治工作。
在12天的援医工作中,医疗队领队、骨科医生徐松共为33名地震伤员进行日常查房,对5名住在其余科室患者进行会诊,为7名伤员进行手术;窦方燕等4名护士在ICU病房护理灾区伤员40余人次;救护车驾驶员陈诚当起志愿者,到病房安抚灾区伤员,给伤员喂饭,帮伤员买书报,并为生活困难伤员捐款等。全体援医队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医护人员、灾区伤员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9月23日,在各援医队完成任务即将撤离前,省卫生厅和昭通市委、市政府、昭通市卫生局、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还联合举行欢送会,对各地抗震援医队表示感谢,玉溪市人民医院抗震援医队在会上受到表彰。 (记者 何记恒)
“那时候,谁还顾得上疼啊”
——记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某连连长李应东
李应东是个苗族汉子,2006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后,被分配到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并一直在救援队从事地震救援工作。其先后参加过2007年宁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姚安地震、2012年宁蒗地震救援,现任二营某连连长。
据介绍,早在“5·12”汶川抗震救灾时,李应东就书写过不少传奇:带领救援队救出被困124小时的吴建平等4名幸存者;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中担任爆破小组组长,自创“钓鱼式”爆破法,只身一人乘坐冲锋舟深入湖心设置爆破点进行爆破作业;在抢通“生命线”施工中,余震带来的塌方险些将其埋压。其中,也获得了不少荣誉。
9月7日彝良地震发生后,原本正筹备着结婚事宜的李应东接到上级抗震救灾命令后,怀着对未婚妻的亏欠奔向救灾一线。到达彝良震中后,由于塌方泥石流造成交通堵塞,作为救援队分队长的李应东迅速带领突击小分队,携带专业器材,徒步行进7公里到达震中洛泽河镇毛坪矿大桥,投入到幸存者搜救中。第二天下午4点,连续26小时未睡的他带领着战士先后搜寻废墟30余处、排查路段20余公里。
9月11日彝良灾区普降暴雨,凌晨3点40分李应东又接到清除淤泥和堵塞物的命令,他二话没说带头跳入水流湍急、1米多深的沟渠进行除淤保畅,使安置在附近新场中学的2000名受灾群众免遭洪水袭击。完成除淤后,李应东又带着4名战士沿着新场中学至县城的老路进行安全巡查,只身冒着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险,步行前进接应被塌方困在道路中间的群众,并带领群众顺利脱险。
直到这时他才感觉到背部一阵阵疼痛,脱掉衣服才发现多处被滚石砸青的地方。而李应东只是笑笑说:“那时候,谁还顾得上疼啊!” (记者 李志能 吴远江 孟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