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3640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12 |
玉溪中心城区二轮车待行模式的革新实践
精细化治理绘就城市交通新图景
——玉溪中心城区二轮车待行模式的革新实践

中心城区多个路口设置了二轮车待行区,有效解决混行、低效、高风险的“老难题”。图为中心城区珊瑚路与玉带路交叉口。

升级后的信号灯。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沈杰 文/图
“以前送娃等四五个红绿灯都过不了,现在一两个就能通过,商圈路口再也不堵了。”“骑车、开车各行其道,送孩子上学踏实多了。”近日,在玉溪中心城区凤凰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几位等候通行的市民向记者分享了交通变化带来的便利。站在路口可见,在二轮车二次待行区标线指引下,车流分向有序流转,行人、机动车、二轮车各行其道。
这道城市交通风景线背后,是我市公安交管部门持续攻坚,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以交通治理精细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实践。
痛点攻坚:核心难题倒逼治理革新
此前,凤凰路与文化路交叉口作为中心城区核心商圈的交通“咽喉”,周边餐饮商铺林立,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聚集,二轮车与机动车流量居高不下。有限的道路空间与多元的通行需求形成矛盾:二轮车在非机动车道扎堆等候,导致右转车辆“寸步难行”;绿灯放行时,左转、掉头的二轮车与直行机动车交叉冲突频发,甚至互不相让,不仅通行效率低下,更藏着极大安全隐患。
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交通管理大队(以下简称“红塔交管大队”)副大队长叶旭峰回忆,未设置二轮车二次待行区以前,该路口东西向的路面较窄,早晚高峰期潮汐车流特征显著,二轮车与机动车混行抢道的情况时有发生,安全风险突出。加之中心城区部分路口存在车道数量不对称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中心城区的交通组织难度。“为了破解中心城区的交通‘肠梗阻’,公安交管部门在挖掘道路空间潜力的同时,通过‘空间重构、时空互补、信号协同’,重构道路交通组织逻辑,让治理效能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叶旭峰说。
迭代升级:从“解决问题”到“系统优化”的治理跨越
2017年初,公安交管部门率先在珊瑚路与玉带路交叉口四个方向,试点推行“二轮车待行区+分道分向”模式,很快收到成效。这是“1.0版探索”,旨在以空间重构破解混行之困。“其核心思路是:通过二轮车待行区前置,有效解决左转二轮车与直行机动车之间的冲突问题。”叶旭峰介绍,当年下半年,该模式在中心城区多个路口推广。通过后移机动车停止线、增设二轮车专属待行区、划分左转与直行分向车道,引导骑行者按行驶方向有序待行。
这一看似简单的“位置调整”,实则是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从路口“机动车优先通行”到“二轮车前置、优先通行”。试点后,左转二轮车与直行机动车的冲突问题得以有效改善,二轮车乱穿乱插现象显著减少,路口右转车辆通行效率明显提升,中心城区部分路口因混行引发的拥堵问题得到缓解,为后续模式升级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
2023年下半年,针对凤凰路与文化路交叉口东西向出口的顽固堵点,公安交管部门启动“2.0版升级”,旨在拓展释放通行潜力。为降低试错成本、便于灵活调整,公安交管部门最初采用白色油漆临时划线,划定越过人行横道的“二轮车二次待行区”,同步在信号灯杆上增设电子待行屏和文字指示牌两种辅助标识,并安排警力现场教学、引导,实时记录通行数据、收集市民反馈。
“试运行期间,不少市民初期对新的通行方式存在疑惑,经民警现场引导后很快就适应了。”叶旭峰介绍,数据印证了方案的可行性,该路口二轮车与机动车通行冲突明显减少,通行效率提升28%,超九成受访市民表示认可。随后,公安交管部门采用热熔线固化待行区边界、升级信号灯同步联动控制等举措,形成“空间拓展+标识规范+信号联动”的成熟模式。相较于1.0版,2.0版充分利用斑马线前后空间,通过二次引流进一步扩大专属通行区域,减少多向交通流交叉干扰,为核心商圈路口交通优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红塔大道与明珠路交叉口的交通优化,见证了“3.0版迭代”,这个“版本”旨在精准适配,彰显治理温度。该路段北向为双向四车道,南向为双向六车道,南北向车道不对称,给交通组织带来挑战。记者跟随叶旭峰探访此处时看到,针对非对称车道的特点,公安交管部门在1.0版、2.0版的基础上,在斑马线前设置二轮车待行区,并定制化设置二轮车待行区引导屏,结合车道实际宽度优化分流逻辑。
在现场观察的20分钟里,不同方向的车流在地面二轮车待行区、红绿灯显示屏的引导下有序分流,左转、直行的二轮车与机动车互不干扰,曾经的交会拥堵点变得顺畅有序,特别是红塔区妇幼保健院门口路段的拥堵得到有效缓解。
“我市中心城区的各个路口的地形特点、流量规律、民生需求是不一样的。”叶旭峰介绍,作为治理者不能“一刀切”,要以“一路口一方案”的精细化治理思维精准“把脉”。同时,还需在路口显眼位置设置图文通行指引牌,并通过现场引导、线上解读、宣传手册发放,对驾驶人开展宣传引导,让新规则快速融入市民生活,实现“治理为民”与“全民共治”的良性互动。
治理成效:从交通畅行到城市赋能的价值跃升
在红塔交管大队指挥中心,记者站在电子大屏前,实时路况一目了然。屏幕上,珊瑚路与玉带路、凤凰路与文化路、秀山路与明珠路等路段的交叉口,机动车、二轮车按分道标识有序分流、等候、通行。屏幕右侧的数据显示,多个路口的通行效率较优化前分别提升20%、28%、35%……二轮车与机动车刮擦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各项数据直观印证了“三轮迭代”升级的治理成效。
“交通堵点背后是民生痛点。我们改动一条线,让出一个空间,看似微小调整,却让城市交通更顺畅、更安全。”红塔交管大队大队长李佳霖坦言。8年多的时间里,50余个路口、近140个二轮车待行区通过划标线、设待行区、调信号灯的“小调整”,解决了混行、低效、高风险的“老难题”;从“试点—验证—推广”,依靠技术赋能、全民参与,形成了共治合力。
下一步,公安交管部门将持续跟踪中心城区各路口通行情况,动态优化方案、推广成熟模式,让精细化治理覆盖更多区域,让城市出行更安全、更高效、更有温度。
相关阅读:
- 玉溪市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2022年度) 2023-01-28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