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3108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10 |
织密为老服务网点亮银龄新生活——我市各级老年大学精准服务见闻

老年人沉浸在学习的快乐时光中。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沈杰 文/图
茶艺养生班教室里,学员们静心斟茶、嗅香悟禅意;手机视频剪辑班中,大家跟随教师的指引,用指尖轻点屏幕剪辑岁月光影……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访玉溪市各地老年大学,眼前都是满头银发的老人们精神矍铄的画面。
我市历经34年,织密了一张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老年大学办学网络,让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梦想照进千万老年人心中。
精准施教:
课程解锁银龄乐趣
市老年大学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聘请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授课。课程从传统的诗词书画、音乐舞蹈课程,发展为涵盖体育保健、人文社科、智能科技等10个系、上百个教学班的综合办学体系。
红塔区老年大学巧用区位优势,将摄影课搬进聂耳公园,授课教师孙丽春带领学员利用自然景观实地取景,让大家尝试用自然光捕捉老友相聚的笑容,捕捉花开花落的景象。二胡教室传来悠扬的《绣荷包》,教师李荣华手把手纠正学员的持弓姿势。
易门县老年大学联合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公安局、县老体协推出“健康养生+法律咨询”公益讲座;峨山县老年大学开设的彝语合唱、四弦弹奏、彝族花鼓等课程独具特色……从城区到县域,从传统技艺到现代技能,我市各级老年大学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让老年人教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教育目标。
学员们纷纷感慨:“以前总怕退休后日子变单调,现在每天泡在老年大学,比上班还充实。”“老年人不断充电学习,心情好、身体好、精神状态好,整个家庭都和谐了。”
资源整合:
四级网络打通服务末梢
在市级老年大学校园里,现代化教室座无虚席;县级老年大学课堂上,专业师资倾囊相授;乡镇老年大学教学点,简易场地里却满是求知热情;社区老年大学学习站,邻里相伴共学技能。玉溪以四级办学网络为骨架、以资源整合为纽带,将优质教学资源从城市延伸至乡村末梢,让不同地域、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都能平等享受学习机会,实现教育无边界。
近年来,新平县建成“家门口”老年大学教学点129个,开设班级180个。红塔区整合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建立41个“家门口”老年大学。易门县整合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科学布点,建设“1+3+N”共享式学习活动阵地。峨山县甸中镇小甸中村栖木墀小组老年学习点,学员辐射至易门县、安宁市等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所市级老年大学、9所县级老年大学、75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528个村(社区)老年学习点,实现老年教育全覆盖。
近年来,市老年大学主动发挥辐射作用,组建送教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精准帮扶,成功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今年10月15日,市老年大学组织骨干教师到峨山县老年大学教学点,又一次将党课、古典舞示范、沙式太极拳等送教至县区。
在资源保障上,各地老年大学联动当地高校、医院、文化馆等联建师资库,挖掘乡土人才和旅居人才,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同时,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在电视专区和微信公众号提供教学视频500余个。据统计,累计点击量超70万人次,实现“线上+线下”双轨教学无缝衔接。
文化传承:
银龄力量守护本土根脉
彝语合唱声穿越街巷,唱响民族风情;四弦琴拨动岁月,流淌千年韵味;傣锦丝线交织经纬,织就文化记忆;烟盒舞步踏出节拍,传承非遗薪火……玉溪各级老年大学,正成为守护本土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新平县老年大学的傣锦编织与彝族烟盒舞课堂上,教师们耐心地指导学员们传承传统技艺。市老年大学的民族舞课程融入彝族、哈尼族等民族元素,教师陈明玉带领学员整理传统舞蹈动作,编排成适合老年人的表演节目。峨山县老年大学成立彝汉双语微党课等3个特色工作室,学员们身着民族服饰参与文艺展演,成为传播彝族文化的“银发使者”。红塔区老年大学创新实行“三块牌匾、一个阵地”运营模式,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党校与老年大学资源深度融合,共享多功能报告厅、健身活动室等场地,同时开设“红色经典赏析”等课程,实现教学、活动、党建服务一体化。
另外,市内还有韵年华、乐龄公社等几所私立老年大学,聚焦精品化、个性化服务,通过引进年轻教师,开设电吹管、尤克里里、交谊舞、微电影艺术等特色课程,以小班化课程补充公办老年教育的服务维度。
“以前上学要往县城跑,现在走路十分钟就到,太方便了!”“老年人有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不仅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学会了好多新技能……”老人们说。从精准对接需求的特色课程,到覆盖城乡的四级网络,再到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我市编织起一张温暖人心的为老服务网络。
相关阅读: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