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523247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5-11-23 |
华宁实施产业扶贫铺就农民致富路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华宁实施产业扶贫铺就农民致富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华宁县把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工程,积极引导贫困村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盘溪镇龙潭营村,李保德家栽种着几十棵柿子树,一年的收入大概在2万元左右。今年在高优柿子产业扶持项目的帮助下,他家新栽了柿子树700株,预计在5年以后,收入能达到10万元左右。
像李保德这样受益于高优柿子产业扶持项目的农户,在龙潭营还很多。目前,整个龙潭营村挂果的柿子有3800亩,在高优柿子产业扶持项目到来之后,又进一步扩大了柿子种植规模,累计起来共新栽种柿子树2400亩、18700多株。“在今后5年,全部挂果的话,按亩产4吨、亩产值1万元来算,那么我们整个村委会就要有2400万元的柿子收入,户均可以增加3万多元。”龙潭营村党总支书记李兴周算了一笔账。
同样受益于产业扶贫项目的还有通红甸乡小得勒村的李成保。在核桃产业项目的扶持下,他通过流转土地,新栽种了核桃2000多亩,现在总共栽种了5000多棵核桃,其中2000多棵今年开始挂果。如今在通红甸,他可算得上是核桃种植大户了。
该乡大龙树村委会双石岩的郑吉友,家里原来靠种玉米为生,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如今在柑桔扶贫项目的帮助下,他家种了4500多棵柑桔,两年后开始挂果。按这两年的市场来看,4000多棵柑桔,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左右。
不同于“三棵树”产业发展,在通红甸乡的长麦地兴起了肉牛养殖。刘美珍家原来养了40多头牛,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死了20多头,损失了30多万元。但在产业扶贫项目的帮助下,她家又重拾了养殖肉牛的信心。“在项目的帮助下,我家去年又发展到了60多头,一年的收入大概有20万元。”刘美珍笑着说。
近年来,华宁县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针对贫困村的不同情况,积极探索符合贫困实际发展的路子,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柑桔、核桃、柿子种植,肉牛、山羊养殖等特色种养业,想方设法帮助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一至两项实用技术,真正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据悉,自2013年以来,围绕“三棵树”产业发展,华宁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个,总投资达67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76万元、群众自筹496万元,项目受益农户达1297户4819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华宁克服土地瓶颈的制约,立足山地农业现代化,围绕“一乡一计划、一村一产业、一户一法”的方略,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扶贫,变“漫灌”为“滴灌”,“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让产业发展成为撬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大杠杆。(通讯员 周恒 陈志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