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91070311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9-08-09 |
谱写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新篇章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市在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中取得了颇多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市文化事业便进入全面恢复和开创新局面的振兴时期,不仅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文艺精品也不断涌现。我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结合省、市有关安排和自身实际,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其间,“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成为我市特有的文化品牌,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成效显著,使我市的文化事业更上一层楼,欣欣向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突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大批文化界人士积极行动起来,发展地方文化事业。
在1983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里,玉溪地、县两级在先后成立文化局后,又陆续成立了地区文联各协会、群众文化学会、科教电影普及协会,恢复了花灯、滇剧、京剧3个地方剧团,各县也建立起了专业剧团或文工团队,演出极为活跃,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市性的文艺革新调演、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文艺汇演等各类重大庆典和纪念性文艺活动等数十次,组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比赛、调演活动,提高水平。作为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研究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基石的地、县级文化馆,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的同时,我市也进入文化蓬勃发展时期。
在文化建设工作中,从1990年至1993年,我市有4个文化馆获“全国先进文化馆”和“标准文化馆”称号。88个乡(镇)也建立了文化站,319个村(处)建立了文化室,农村文艺队发展到400余支,演出十分活跃。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村(处)级文化室300余个、农村文艺队2000余支。文化先进县也发展到了9个,成为西部唯一、全国少有的市属所有县(区)都是文化先进县的地级市。
我市先后建成聂耳大剧院、聂耳图书馆、聂耳纪念馆、聂耳文化广场、聂耳音乐广场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其中,聂耳大剧院自2008年建成至今,已圆满承办六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现已成为玉溪高雅艺术的集散、传播中心。截至2018年,全市已拥有市滇剧院、花灯剧院、图书馆(聂耳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聂耳纪念馆、艺术创作研究所、文化管理服务中心等十余家文化单位;建设市、县级文化馆10个、图书馆10个、博物馆3个,乡(镇)文化站75个、农村文化活动室684个、农家书屋727个、各类文化活动广场1000余个。另外,农家书屋工程自2008年启动以来,玉溪在云南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2017年底全市共有农家书屋727个,总藏书量达140余万册。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市图书馆和市文化馆分别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和国家一级文化馆。市图书馆从场馆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旧式平房,发展到馆舍面积3216平方米,再到新建聂耳图书馆,建筑面积达14510平方米的规模,不仅场馆面积越来越大、服务设施越来越全,而且逐步实现了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极大丰富了市民的阅读需求。
与此同时,我市还统筹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覆盖,通过实施“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受到原国家广电总局的表彰奖励;建立完善了“村村通”维护管理长效机制,配套落实了建设资金、管理维护和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农村电影放映每年完成7400场以上,实现了一个行政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
随着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2017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弘扬聂耳音乐文化、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的目标要求,开启了我市文化发展新征程。经过建设,中心城区已初步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群众都受益”的文化新局面,营造出了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如今,“聂耳音乐之都”影响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步提升,文化消费意识显著增强,正逐渐成为玉溪文化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
随着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娱乐、演艺等文化市场较快增长,网络、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也迅速崛起,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品牌脱颖而出。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26个,从业人员3280人。印刷企业122家,出版物发行单位222家。
文艺精品涌现
文化的发展、繁荣重在人才培养。在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中,一批编、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文艺精品。
在此期间,由市滇剧院和市花灯剧院成功打造的滇剧《朱德与唐淮源》《京娘》《西施梦》《水莽草》《贵妇还乡》《选才记》和花灯剧《情与爱》《金银花·竹篱笆》《卓梅与阿罗》《古湄歌》等三十余部优秀作品,先后荣获伊朗第28届法加尔国际戏剧节“金面具”奖、“韩中国际木槿花艺术大赛”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华戏剧表演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艺术集体奖”、戏曲电视剧“飞天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国际国内知名大奖。其中,原创滇剧《水莽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代表云南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走进北京,全国巡演;大型新编滇剧《贵妇还乡》和大型新编花灯剧《山茶花红》于2017年入选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并获金奖。此外,大型创新跨界融合舞台剧《秘境云南》,在2015年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资助项目。花灯剧院、滇剧院、红塔区文工团等多次代表国家、省出国演出,既广泛宣传了云南、玉溪,又获得了较高的赞誉。
除了这些优秀大型舞台剧外,小型舞台艺术作品也不断涌现。滇剧小戏《乡长来了》《最美公仆》、花灯小戏《冤家亲家》《一对羊》等多个剧目,曾荣获长江流域(张家港)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奖、云南省滇剧花灯艺术周剧目二等奖和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节演出金奖等多个奖项,并受到广泛好评。
据悉,截至2017年底,我市共培育了3500多支业余文艺队,文艺骨干近6万人。他们深入基层,在城乡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学、美术、摄影、书法、曲艺、音乐等各艺术门类创作活跃,成果颇丰,许多作品在全国参赛获奖,有的文学作品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
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溪的文物工作起步于1972年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之后,我市共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30余个,考古发掘项目25个,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文物考古调查项目21个。其中,考古发掘项目享誉全国的就有玉溪古窑址、易门脚家店恐龙化石群、海东遗址、甘棠菁遗址、李家山古墓群等10余个项目。截至2017年底,玉溪共登录六大类别文物704处,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别。
此外,我市还列入各级非遗保护项目551项、各级传承人418人。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6项、国家级传承人4人。并编撰出版《节庆篇》《民俗篇》《玉溪花灯戏》《玉溪滇剧》等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9册;出版《花腰傣古歌》《玉溪滇剧》等一大批反映我市民族题材的著作并获奖。(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相关阅读:
- 玉溪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法律顾问选聘服务项目竞争性比选公告 2025-04-02
- 全市高质量发展暨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会召开 2025-04-02
- 大树社区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2025-04-02
- 胡江辉调研澄江产业园区项目发展情况 2025-04-01
-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访玉溪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解永辉 2025-04-01
- 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推动玉溪高质量发展——访玉溪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方灵 2025-04-01
- 我市多举措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01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汇报 部署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 研究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有关措施 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口岸开放布局的若干意见》 2025-04-01
-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