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91049392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9-05-28 |
点燃创新火种 汇聚发展动能
出自玉溪中烟种子产业化重点实验室的烟草包衣种子集多项科研成果于一体,奠定了中国烟草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在一粒仅比碳素笔笔尖稍大的烟草包衣种子上,凝聚了20余项省、市级科技成果,汇集了80余项授权专利……这粒出自玉溪中烟种子产业化重点实验室,集多项国际国内领先核心技术于一体的种子,在全国烟草种植面积上推广达85.79%,成为中国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这粒种子折射出的是玉溪紧扣创新驱动发展主弦,围绕实施“创新型玉溪行动计划”“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十年之路。立足政策牵引促进创新平台建设,聚力凝智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不断点燃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火种,持续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政策牵引建平台
集多个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为推动三七系列产品深度开发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郑立雄指着技术中心大门前一块块科研平台标牌介绍,在政策引导扶持下,企业2009年建成玉溪市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这一基础平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为三七系列产品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年来,企业依托基础平台,建成云南省植物提取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云南省植物药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建成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携手建成多个科研实训和成果转化平台;与日本的仪器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实验室。
在科创平台的支撑下,维和药业突破三七高海拔种植和林下复合种植、三七总皂苷提取、粉末压片等原料种植、成分提取、制剂生产核心技术,实现包括生熟三七粉、血塞通在内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产品产业化,成为全省三七系列产品深度开发骨干企业。
玉溪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黄永臣介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在行业和领域内比较优势突出,研发人才队伍实力雄厚,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较为完备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全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市2009年制定《玉溪市重点实验室及行业技术中心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紧扣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宗旨,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历时十年,由市科技局牵头组织,玉溪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在全市建成8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3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总体规模、经费投入、管理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纵观57个科创平台分布,看到我市立足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思路,重点选择在烟草配套、矿冶及装备制造、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和布局建设两大科创平台。
纵观57个科创平台建设,看到我市立足推动科研投入机制创新,坚持政策牵引、企业自主、择优扶持原则,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和部门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企业筹资投入平台建设。十年间,来自财政和科技部门的1870万元平台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撬动企业投入27.14亿元资金建设两大科创平台。
聚才凝智强创新
玉溪市烟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进行土壤成分分析
坐落于玉溪庄园内的玉溪市烟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基地显得十分宁静,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宁静中孕育着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
步入实验室,呈现在眼前的元素分析仪、高通微生物检测仪等高端科研设备让人感觉仿佛置身科幻世界。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李江舟介绍,实验基地装备了原值超过3000万元的科研设备,集中了包括9名博士、9名硕士在内的20人科研团队,这当中有国际烟草科学研究合作中心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青年人才、云南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玉溪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李江舟介绍,作为目前国内同行业高端科研设备装备最多、高层研发人才储备最多的地市级烟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致力于聚人才、建平台、出成果、促转化,引领带动烟叶生产转型升级,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拥有“蚜茧蜂防治蚜虫”“生物炭土壤保育”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使其成为我国唯一在国际烟草舞台发声的地市级科研机构。
全市5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汇聚创新型人才的聚宝盆。截至目前,两大科创平台吸纳研发人员4176名,这当中有博士27人、硕士38人、高级职称人员264人、中级职称人员47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2人。依托两大科创平台,十年累计培养人才1250人,培训各类人员10614人次。
两大科创平台成为科研创新主战场。截至2018年,平台拥有各类仪器设备总值3.91亿元,价值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236台(套)、技术装备5031台(套),建成中试生产线56条。十年来,年均投入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4%以上,累计争取各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扶持资金2.78亿元。
两大科创平台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十年来,平台累计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59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9项。累计新增专利授权751项,其中发明专利167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584项。累计制定标准150项,发表论文606篇,荣获省、市级科技创新奖235项。
两大科创平台成为对外科研交流合作和聚集创新资源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依托平台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展开科技交流,吸纳151名客座专家,9户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两大科创平台十年累计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529次,签订合作项目263项,开放实验室83个、设备2323台(套)、生产线73条。
成果转化促发展
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施競介绍,依托玉溪沃森疫苗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创新发展灵魂人物黄镇的带领下,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成功实现包括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内的6个品种7个品规疫苗产业化,奠定了玉溪生物疫苗产业基石。
施競透露,沃森生物将进一步拓展企业国际合作空间,携手玉溪九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玉溪嘉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玉溪泽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动玉溪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爆发式增长。
市科技局局长李世华认为,通过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聚集高素质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持续推进科研工作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为企业和产业发展不断提供先进生产技术支撑,不断输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2018年,除玉溪市公安局的一个重点实验室和玉溪师范学院的两个重点实验室外,54个科创平台为所在企业加快推进工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打造提供了有力支撑。平台依托企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94.29亿元,实现利税54.1亿元。依托科创平台支撑,2户企业上市创业板,4户企业挂牌新三板。
截至2018年,全市57个科创平台通过攻克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并以技术入股、技术转让、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等形式面向社会转化科研成果256项,辐射相关企业302户,自身获得直接经济效益4.9亿元,带动创造经济社会效益超过百亿元。
云南蓝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认真检测每一片LED衬底片
云南蓝晶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云南滇雪粮油有限公司蝉联“中国食用油加工企业50强”;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国唯一专业化烟草种子生产企业,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芦荟工业产品提供商;玉溪明珠花卉改写了中国百合种球依赖进口的历史……来自两大科创平台的成果转化,正让“玉溪制造”提速驶进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释放动能需加力
全市建成的5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储备了最优秀的人才团队,集中了最好的科研设备,获得了最多的研发投入,成为玉溪最具创新力的载体。在这当中不乏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科创平台,也不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领先的科研成果。
但就目前运行情况看,大多数科创平台仍局限服务所在企业,辐射带动行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提升科创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成为下一步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点所在。
《玉溪市重点实验室及行业技术中心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界定两大科创平台建设任务——充分发挥优势,结合不同领域发展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动、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由此可见,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不仅在于为所在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更重要的是聚集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带动行业提升创新能力,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世华认为,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量质并举,要结合全市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科研院所;要依托企业加快研发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要重视引导现有研发平台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创平台市场化运作,让市场需求成为科研立项的前提。完善管理考核体系,提高成果转化评价权重,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资源服务重点产业发展和提档升级社会服务的作用。
玉溪中烟种子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牛永志介绍,从去年开始,实验室发挥科创资源优势,拓展对外合作,在水稻、辣椒、玉米等包衣种子等非烟种子选育生产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迈出了辐射带动非烟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李江舟介绍,国资背景的玉溪市烟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服务烟草产业绿色发展的同时,成立了玉溪三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尝试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动能。
由此可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走出深闺步入市场化成为大势所趋。黄永臣认为,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些创新的火种燎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让汇聚的创新动能有力推动玉溪高质量发展。(玉溪日报记者 唐文霖)
相关阅读:
- 玉溪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法律顾问选聘服务项目竞争性比选公告 2025-04-02
- 全市高质量发展暨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会召开 2025-04-02
- 大树社区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2025-04-02
- 胡江辉调研澄江产业园区项目发展情况 2025-04-01
-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访玉溪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解永辉 2025-04-01
- 科技创新赋能鲜花产业绽放新活力 2025-04-01
- 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推动玉溪高质量发展——访玉溪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方灵 2025-04-01
- 我市多举措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01
- 现象级创新,中国后劲如何?(读者点题·共同关注)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