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11315988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1-12-23 |
用数字钥匙开启哀牢矿藏之门
用数字钥匙开启哀牢矿藏之门
——探访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数字矿山
地下矿洞内无人驾驶的电动铲运机通过机载传感器和陀螺仪实现自主作业。(企业提供)
□ 玉溪日报记者 唐雯霖
这里是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的铲运机远程控制室,操作员王强坐在控制台上,眼盯显示屏,手握遥控柄,远程操控矿洞内的国内首台6立方米电动铲运机作业。就在今年8月份前,王强还要在矿洞内戴上面罩、塞紧耳塞,驾驶铲运机实地作业。
“地下320多米,温度40度,湿度68%。噪音大到叫人只能靠灯光提示,灰尘大到除了戴面罩的地方其他都是黑色。矿洞里还有爆破后产生的有毒冷炮烟,面罩一刻都不能摘下来。”对比地下地上作业环境,王强说:“现在的工作环境既干净、又安静,还安全。”
当机械化、自动化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在戛洒江畔大红山群中构筑起一座数字矿山后,王强告别了11年的高温、高湿、高危、高噪音、高污染、高强度的地下作业环境,数字技术释放出的巨大动能,让开山凿岩创造财富的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安全和绿色。
机械化换人 自动化减人
在大红山矿业智能管控中心,巨大的显示屏将地下三四百米的矿洞实景实时呈现在眼前。主巷道的顶部被喷涂成蓝天白云,两侧绘制着绿树碧草,作业面有共享单车,休息区有无人售货机,大型凿岩车挥舞铁臂开石掘洞……
19亿年前的早元古代,古海底喷涌的火山熔浆造就了巨大的财富——哀牢山成矿带。大红山成为其中以铁铜为主的多金属矿藏聚宝盆,探明铁矿石储量4.58亿吨,属国内特大型地下铁矿山。
20世纪90年代,大红山矿业打开了矿藏开发之门。从2002年50万吨采选实验工程建成投产,到建成年产400万吨采选及管道工程,再到建成年产800万吨采选工程。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主知识、安全发展,大红山矿业建成了世界一流的长距离矿浆输送管道,创造了全国第一的421.15米井下胶带机绝对提升高度,突破了高硅酸盐铁矿开发利用技术……
2016年以来,大红山矿业不断加快“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两化推进、两化融合”步伐。先后投资购进85台(套)国内外先进的矿山机械化设备,实现了掘进、中深孔、竖向施工、撬毛支护等流程的机械化作业,大量置换一线工作面作业人员,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安全管控水平。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使井下安全生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地下主巷道画面,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地下生产环境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机械化、自动化为随之而来的数字化、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化少人 智能化无人
同样是在大红山矿业智能管控中心,一位操控人员基于智能化有轨运输系统支撑,远程操控地下500米的溜井振机自动装矿,3台有轨电机车自动行驶并实现变轨和升降,最后完成自动卸矿,每天运输矿石量1.8万吨。
自2018年启动总投资3.2亿元的数字矿山建设项目以来,大红山矿业应用现代通信技术,让数字畅通无阻地“奔跑”在地下450公里的巷道内,应用现代数字技术让各型设备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不断夯实数字传输基础,为搭建数字应用系统、建设智能管控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介绍,大红山矿业数字矿山由数字矿山、能源管控、智能采矿、智能选矿、安全管理和数据决策6大板块组成,集成29个子系统。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分析、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感测、分析、整合矿山运行各项关键信息,实现“采、选、充”全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管控。
数字矿山以实时三维模型数据,全景展现大红山矿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总体情况;能源管控通过对风、水、电以及计量、能耗的集中监测控制,不断推动能耗优化;智能采矿实现了铲运、运输、提升智能化作业;智能选矿实现了三个选厂四个系列生产设备以及尾矿充填远程集控;安全管理实现了井下人车定位、气体监测、露天采矿管控、人员安全管控;数据决策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安全、检修的精准数据决策支撑。
井下作业人员由2016年前的2900人减至现在的900人,井下主要采掘单位从12家减少到3家,安全管控得到全面加强。单人采矿劳动生产率提升至每年7614吨,原矿小时处理量提高38吨,铁金属回收率提高1%,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年节约输配电价超过200万元,累计减少新水用量950万立方米,绿色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一连串的数据彰显出数字赋能现代矿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数字钥匙开启矿业创新之门
从机械化换人到自动化减人,从数字化少人到智能化无人,更多个王强从地下的操作工变成了地上的控制员。掌握了专业抢修、无线通信、数字办公等一系列新知识、新技能的他们,再次成为推动大红山矿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来自地下巷道的226个人车监测点、340个气体监测点、47台风机、85台大型机械化设备、180米有轨电机车、4800余米提升胶带,以及来自地面选矿厂的半自磨机、球磨机、立磨机、离心机等大量生产运行、安全管控数据汇聚到智能管控中心,锻造出一把数字钥匙,开启了大红山矿业创新发展之门。
从员工转型到企业升级,呈现出大红山矿业在上级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支撑下,紧扣“操作一律集中、操作岗位一律机器人、运维一律远程、服务一律上线”的“四个一律”数字化融合转型标准,以少人化、集控化、一键化为手段,坚持“绿色、深地、智能化”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产线运行极度高效、产线信息完全透明、生产过程高度智能、操作环境舒适友好的数字矿山的生动实践。
透过大红山矿业数字矿山建设看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数字技术正驱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来自工业互联网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正推动资源要素快速流动和聚集,重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起新的竞争优势。
据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大红山矿业数字矿山建设完成投资超过8400万元,待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企业还将优化人员近500人,每年实现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1亿元。
相关阅读:
- 一季度数字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4% 2025-05-16
- 《玉溪日报》印刷用新闻纸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2025-05-16
- 李昂:用青春与智慧浇铸钢铁事业 2025-05-14
- “院坝消防课堂”筑牢安全“防火墙” 2025-05-09
- 江川:扛牢扛实政治责任 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5-05-09
- 哀牢山清凉秘境“五一”引客来 2025-05-08
- 5月1日至6月30日 龙马山景区开启森林露营季活动 2025-05-07
- 用感情把孩子留在校园——新平县第二中学探索推出情感浸润式育人体系 2025-05-07
- “哀牢虫谷”计划“五一”假期开业迎客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