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91043737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9-05-08 |
玉溪市水利建设七十年回眸
除水害,兴水利,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水利建设给百姓带来了平安和富裕,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农民的水利梦,终于成了现实。
水利成就 旷古未有
把最后一筐甜翠瓜搬上面包车,杨晓宇开车把爷孙俩忙了一个上午的劳动成果送往附近的农贸市场,卖给收购商运往昆明销售。
坐在路边小憩的爷爷杨林富告诉记者,十年前,因为医治老伴,家里花光了积蓄,还欠了2万多元债,对当时年收入不过2000多元的一户山区人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包袱。无奈之下,儿子和儿媳选择到通海县打工挣钱,自己留守在家忙里忙外。
杨林富是红塔区春和街道波衣村委会人,今年70岁。在他的记忆中,祖辈过的都是紧巴巴的苦日子。
杨林富家虽然有10余亩山地,但因为缺水,长期以来,只能种玉米、小麦、油菜和苦荞之类的作物,每年下来,一亩地收入不过几百元。
杨林富没有想到,他也有时来运转的一天。
“这两年,我和孙儿在家挣的钱,不比儿子他们外出打工的收入少。”杨林富告诉记者,家里的地大部分租给别人种三七,每年有2万多元的租金,剩下的4亩地自己种蔬菜,每年有六七万元收入,前些年欠下的债早已还清,家里盖了新房,还有了微耕机、摩托车和一辆面包车。
“过去,风调雨顺的年份并不多。前些年,栽烟后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来浇,累死累活,一天挑不了几挑水。现在,孙儿在地里安装了一套滴灌系统,闸门一开,自动浇水,连施肥的功夫也省了。”杨林富告诉记者,村里种菜的农户,地里大多安装了滴灌设施。
山还是那山,地还是那地。然而,曾经的贫困,早已成为历史,山区人的生产生活境况,不知不觉间发生了陵谷沧桑般的变化。
水利,成为改变这方土地上彝家人命运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塔区西部山区先后建成年蓄水318万立方米的新寨水库和96万立方米的蚂蟥箐水库。同时,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建设,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逐渐成龙配套。尤其是2013年红塔区被列入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后,经过连续3年的建设,前后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建成光伏太阳能提水泵站4座、50立方米水池59个、200立方米水池74个、50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水池12个、柔性水塘28座,新建小坝塘1座,小塘坝清淤扩容3座,安装输水管108.8公里。
通过四通八达的水网,清冽的山泉流到田间地头,新建成的6016口20立方米的小水窖,让每块地需要用水时都有水用。
在玉溪各地,类似红塔区西部山区这样的“水故事”比比皆是。
新中国成立后,玉溪掀起了一波波兴修水利的热潮。通过近30年的努力,到1980年前后,玉溪各地以农村为重点,兴建了一大批小型水源工程,为解决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促进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后,水利投入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模式由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向专业化、机械化施工转变,水利事业日新月异,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田水利、民生水利等方面成果累累。
越来越完善的水网,成为广大农村的生命源泉,成为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血液。
“若天晹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枋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把水管控住,逢旱能灌,遇涝能蓄能排,这是魏晋人司马孚的治水理想,也是一代代中国人对水利建设的美好向往。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如今,这样的理想在玉溪已成为现实。
据市水利局副局长李霁涛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水利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饮水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通过水源地建设,绝大多数村庄通了自来水,从挑水喝到拧开龙头水自来,从喝需要几个大石缸层层沉淀过滤的浑水到水质洁净的饮用水。
其次,解决了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各地积极建水库,通过配套的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泉水流进一片片干渴的土地。因为水脉的打通,荒地变成“金窝窝”,荒山变成“绿色银行”。
再次,抗旱防涝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旱能灌、涝能排,各地抗旱防汛减灾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衡量一个地方的水利发展程度有三大指标,一是自来水入户率;二是有效灌溉面积,三是抗旱防汛减灾能力。”李霁涛告诉记者,2018年玉溪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69%,2004年玉溪便基本实现了自来水的普及,目前全市自来水入户率超过90%;三是抗旱防汛减灾能力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综合各项指标,玉溪水利事业走在全省前列。
水患旱灾 难再肆虐
玉溪市东风水库鸟瞰
时至今日,很多人已不知道,作为玉溪中心城区重要标识的红塔,其实原本为风水塔,其背后凝聚着百姓对风调雨顺的祈祝。
东风水库修建前,玉溪坝子水害频发,每遇雨水多的年份,东面莽莽群山之水进入九溪河、董炳河、赵元河,在玉溪坝子汇集,冲毁村庄和田园的水灾不时发生。
元代在文笔山(后更名为“红塔山”)始建的白塔,并没能换来一方平安。
1958年,白塔变为红塔。这一年,东风水库始建,经过10余万人两年的奋战,1960年东风水库完工蓄水。目前,东风水库总库容9025万立方米,径流面积310平方公里,是玉溪中心城区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
“开闸润禾粮成山,驯洪蓄水鱼满湖。”东风水库坝堤上的这副对联,道出了玉溪坝子一代代人梦魇终结后的欣喜和自豪。
今年4月9日,市水利局组织专家对元江南溪河防洪治理工程进行验收。
记者随行考察了部分河段,从曼来镇沿河村民和施工人员口中得知,平日潺潺而流的河水,一旦发生洪灾,后果十分严重。
据元江县水利局局长徐建国介绍,南溪河发源于元江县曼来镇境内,为红河流域元江右岸一级支流。历史上,南溪河生态良好,多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河流生态急剧恶化,近20年间曾两次改道,多次发生冲毁田园、冲走沿岸人员的惨剧。
2014年1月,总投资3100万元的南溪河防洪治理工程开始施工,到2016年10月完工。施工期间,已建工程曾两次遭大水冲毁。
水文资料显示,我市湖泊、河流众多,江河总径流量39.4亿立方米。红河、南盘江两大过境河流径流区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公里,还有绿汁江、曲江、小河底河三条一级支流,河长超过4公里且流水期在半年以上的河流就有110条之多。
翻阅各地方志资料,水患和旱灾的记载比比皆是。从文献只言片语的描述中,记者能感受到每一次灾害后的沉痛与无奈。
对玉溪水利史进行过一番梳理的市水利局水管站站长范文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玉溪各地兴水利、除水害,掀起了一波兴修水利的热潮,以东风水库为代表的一大批蓄水工程先后建成,提升了抗旱排涝能力,改写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玉溪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24.73亿元。到2018年,全市共建成蓄水工程2441座,建成总长755.7公里的堤防,与1978年相比,全市建成小(二)型水库由348座增加到592座,水库总库容由32983万立方米增至75602万立方米;各地还对防洪任务较重的95条江河河段进行了有效治理。
2441座水库的建成使用,雨季时滔滔洪流被缚上了笼头,平日里哗哗流走的山间溪水被蓄积起来。伴随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片荒地变成了良田。
进入21世纪,我市先后组织实施了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杞麓湖调蓄水隧道工程、玉溪市东片区暨“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等重大引调水和水资源配置工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13.5亿立方米,极大地提升了玉溪水资源的调配能力。
时至今日,虽然水旱灾害的发生依然无法控制,但是,通过建设大量的水利工程,灾害不再让人无助和绝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玉溪逐步完善抗旱防汛减灾体系,最大程度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为地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水到利到 泽惠苍生
刘玉洲是江川区一名石器收藏者和销售商,10余年来,他收集了上百件石磨、石碾,50多个石缸,10多个石井栏。
“不少村庄水质不太好的水井都被填了。”刘玉洲告诉记者,石缸最易收集,这种过去农户家必备、用来储水和滤水的器物现在完全没了用武之地。
在广大农村,水井之旁,常有龙王庙、水神庙。然而,时易世移,对农家人来说,曾经重要无比的水井如今却被冷落了。
到2004年,自来水在玉溪广大农村基本得到普及,各地农户结束了挑水喝的历史。
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478处,日供水能力27.72万立方米,累计解决了189.01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超过95%,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0%。
玉溪拥有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储水量超过206亿立方米,境内长度超过4公里的河流多达110条,江河总径流量39.4亿立方米,然而水资源的分布却极不均衡。
为了获得有限的水资源,历史上,各地水事纷争不断。
据元江县那诺乡党委书记张一冬介绍,千百年来,羊街乡、那诺乡等地的哈尼族形成了“刻木分水”的制度。
由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者牵头,把木板安放在渠道的分水口处,按照开口宽度对水量进行分配后流入各条分水沟进入各村寨。
“刻木分水”的背后,凸显出水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
市水利局水管站副站长李艳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把解决生产用水问题与解决人饮用水问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共建成小坝塘2017座,建成引水工程4485处、机电排灌站1966站、堤防653.3公里、水闸221座;建成以小水窖为代表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30余万件,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4处,完成渠道节水衬砌4507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91.32万亩增加到120.9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由58.82万亩增加到65.56万亩。
水利工程在哪里完成,哪里的产业就开始兴盛。
在峨山县甸中镇昔古牙片区,随着200立方米水池和2567米排灌沟渠的建成,当地新增冬早蔬菜300亩,亩均收入达2150元,每亩增收1100元。
在易门县,2011年至2015年实施的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共投入财政资金1444.23万元,建成15立方米消防水池60个、100立方米水池7个、300立方米水池2个、1000立方米水池1个,解决了水的问题,当地群众共种植核桃、板栗、旱冬瓜树等1.49万亩,新增农业产值3883万元。
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尹绍旺告诉记者,水利事业的发展,为我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玉溪日报记者 邢定生)
相关阅读:
- 2024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529亿元(新数据 新看点) 2025-01-15
- 全市水利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做活水文章 2023-11-10
- 华宁县推进水利建设保障群众用水 2023-05-30
- 2021年玉溪深改工作回眸(五) 深化文教卫体改革 织密民生保障网 2022-05-23
- 玉溪市水利局、玉溪市水利建设大队食堂经营服务项目成交公告 2021-08-09
- 玉溪市水利局、玉溪市水利建设大队食堂经营服务项目 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1-07-26
- 玉溪市水利局水利建设大队改革国有资产评估服务采购项目 成交更正公告 2021-07-08
- 玉溪市水利局水利建设大队改革国有资产评估服务采购项目 成交公告 2021-07-07
- 玉溪市水利局水利建设大队改革国有资产评估服务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1-06-24
- 江川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回眸 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