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23087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9-17 |
文化搭台破旧俗树新风——易门县贾姑村移风易俗的“文明密码”
贾姑村里随处可见破旧俗树新风标语。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沈杰 文/图
法治广场上的廉洁文化标识熠熠生辉,文化舞台边的“十讲十做十不准”村规民约标牌清晰醒目……整个村落朴素中透着一股新风尚。近年来,易门县十街彝族乡贾姑村“以文化搭台、以道德聚力”破解婚丧嫁娶旧俗,村民实现了从“守旧俗”到“树新风”的暖心转变。
打开移风易俗的口子
贾姑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彝族、汉族杂居的山区少数民族村。2023年,易门县道德模范推荐评选通知印发后,贾姑村率先启动道德评议会机制,成立评议委员会;完善意见建议收集、村“两委”讨论、意见反馈、村“两委”再把关等程序后,在村里掀起了一股改革之风。
“我们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广泛征集需要拿到道德评议会上进行讨论的意见建议。在征集的意见建议中,针对改变高额彩礼、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乱堆乱放4类村内突出陋习的呼声最高。”贾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成春说。
旧时的贾姑村,年轻人结婚光彩礼就要10多万元,导致刚刚脱贫的家庭又因操办婚事返贫;有的人办丧事,半夜放鞭炮、请戏班子,吵得邻居睡不着……这些婚丧旧俗带来的浪费、攀比,让部分村民的人情负担变得越来越重。
这样的困局该如何打破?
李成春说,针对婚丧嫁娶,村“两委”通过道德评议会理事会提出“丧事简办”的执行意见;理事会将村中婚丧嫁娶的宴席办理流程、数量、餐标、礼金等进行了规范。针对人居环境整治,将之前的“门前三包”升级为“门前五包”。李成春感慨道:“有了这些举措后,之前分割几家人的矛盾分界线不见了,邻里关系变得更和睦了。”破旧俗的口子就这样被彻底打开。
道德讲堂让新风尚入脑入心
破除旧俗不能只靠“禁”,更要靠“引”。贾姑村道德评议会顺着婚丧嫁娶改革势头,把道德讲堂变成“讲道德、树新风”的主阵地,还特别邀请村中大学生、共青团员等新生力量加入。
李成春说,这些年轻人熟悉政策、善于表达,既能用通俗语言解读村规民约,又能结合在外求学、务工的见闻,给村民讲城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案例,用年轻人鲜活的语言打动长辈。
除了新生力量助力,贾姑村还在县妇联、县创文办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下,结合“十讲十做十不准”村规民约,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优秀村民、好媳妇、好婆婆等争优评先活动,让道德新风吹进全村275户村民心中。
文明新风徐徐吹
“前面堵,后面一定要疏。”李成春说,彝乡村民爱吹唢呐、跳花鼓,以前这些技艺大多用于婚丧嫁娶场合,有的甚至因配合旧俗演出,被村民吐槽太吵闹。道德评议会中,村“两委”委员看到这一情况后,决定为村民搭起“文化舞台”——成立专业文艺队,让唢呐、花鼓从“旧俗伴奏”变成“新风载体”。
2023年秋天,“石榴红”文艺队正式成立,18名队员中有彝族、汉族、哈尼族,既有吹唢呐的老手,也有跳花鼓的年轻人,不少共青团员还主动加入,负责文艺队的宣传和节目编排。道德评议会不仅帮文艺队申请了活动资金,还请来县文化馆老师指导,申报了非遗项目。县里的老师将“十讲十做”内容编进花鼓词,以“婚事新办”为主题创作唢呐曲,带着文艺队登上了更大的舞台。村中一名老者感慨:“以前吹唢呐是为了凑热闹,现在吹的是‘孝老爱亲’的调子,非常好。”
如今的贾姑村,婚丧嫁娶简办已成常态,唢呐、花鼓奏响新风,村民口袋鼓了、心气顺了,文明新风真正吹进了家家户户。正如李成春所说:“道德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把村民的需求放在心上,再调动各方力量一起干,文明新风就会徐徐吹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