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3072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10 |
在田园牧歌里邂逅江畔古寨——探访中国传统村落新平县南薅村

南薅村中心广场。

南薅村的小卜少们。

南薅村的花腰傣刺绣。

树木掩映下的南薅村一角。
小档案
地名介绍:南薅村
地理坐标:新平县漠沙镇曼线村委会
地名来历:南薅,傣语,南意为“水”,薅意为“清澈”。南薅河即“一条清澈的河”。因村寨建在南薅河畔,故得名南薅村。
地名沿革:自建村以来,南薅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传统村落:因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民宅错落有致,民族特色鲜明,2010年南薅村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2019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
在气候温润、果木繁荫的新平县漠沙镇东南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隐藏着一个名为南薅的古朴寨子。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村落,还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母亲彭寂宽的祖籍地。这里,热带的风物、古老的民风与一位伟大母亲的传奇交织,奏响了一曲自然与人文和谐共鸣的田园牧歌。
11月初,记者来到绿荫掩映的南薅村。新平县漠沙镇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白剑向记者介绍了那些藏在傣族服饰、民居里的千年民俗和人文温度。
山水相依的古寨风貌
沿着穿境而过的漠元公路前行,转入南薅村口,首先迎接访客的是一座藏身于芒果林中的寨门。进了寨门,时光仿佛悄然慢下了脚步。巨大的榕树枝叶遮天,其下是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凳,仿佛在诉说着午后的家长里短。
南薅村的海拔仅440米,整个寨子坐西南而朝东北,仿佛一个安宁的港湾,静对着远山与流云。一条名为南薅河的溪流,清澈见底,如一条玉带环绕寨子,潺潺水声是这里永恒的背景音乐。横跨溪流之上的南薅石桥,既是连接内外的通道,也是观景的绝佳位置。站在桥上,一侧是寨子的袅袅炊烟,一侧是通往哀牢山麓的蜿蜒小道,偶尔会有停在桥头的车辆,为这片静谧平添了一抹人间烟火气。
离村寨不远处,奔流不息的漠沙江则是另一番景象。江水带着漠沙河谷特有的赭黄色调,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粗犷而厚重。两岸青山叠翠,草木疯长,几艘铁壳船静静地搁浅在沙滩上,与岸边竖立的蜂虎保护警示牌,一同诠释着人与自然最原始的依存共生关系。
冬暖夏凉的土掌房
南薅村最具特色的,当属花腰傣建筑文化的结晶——土掌房。这种以石为基、土坯为墙、木头为架,最后覆以厚土夯实屋顶的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体现了花腰傣千百年来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它们敦实、朴素的外观与大地融为一体,展示了新平民居文化的特色。
在土掌房上,时代变迁留下的痕迹非常清晰。如今的南薅寨子里,灰瓦黄墙的土掌房与白墙瓷砖的新式砖房错落分布。土掌房的屋顶上,立着现代的太阳能热水器;新式砖房的门前,则停放着日常代步的摩托车。
中心广场是南薅寨子的核心地带。鲜艳的五星红旗与五彩的傣家彩带一同飘扬。广场一旁,“南薅花腰傣民俗文化馆”的木牌与周围的民居相映成趣。这座文化馆,是展示南薅村特色文化的场所,里面既陈列着织机、傣锦、老农具,讲述着花腰傣的古老技艺与农耕文化;也珍藏着与聂耳及其母亲彭寂宽相关的史料与旧物,连接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更令人动容的是,南薅村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村民日常的生活中。走进寨子,每家每户的墙上都悬挂着“家风家训”牌:杨志勇家的“和待乡邻宽厚谦恭,谨言慎行洁身自好”,罗文祥家的“爱己之心爱人,责己之心责人”,李海龙家的“以俭持家以廉保家,以爱兴家以德治家”……
绚丽的花腰傣服饰
如果说土掌房是南薅村一首静止的诗,那么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就是一曲流动的、华美的音乐,其工艺之繁复、色彩之奔放、寓意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花腰”之名,源于其标志性的装扮。傣雅妇女的服饰,堪称一身是花、一身是色,宛如天上的彩虹,又似开屏的孔雀。上衣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紧身短褂,前摆缀满成百上千颗晶莹的银泡,并用彩色丝线绣上尖塔纹饰,传说具有辟邪护身之效;外层则为无袖无领的罩衣,多用亮丽的绸缎制成,仅及胸部,袖口饰以彩线,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女性的健美与娇媚。
下身的筒裙更是匠心独运。她们通常穿着内、中、外三条筒裙,层层叠叠,每条裙摆上的刺绣都精美绝伦。尤其是中筒裙的裙边,运用挑花、刺绣等工艺,制作耗时往往长达半年,图案囊括了古老的方格、花草纹样,色彩斑斓,鲜艳夺目。穿时,外层需比内层略高,将精美的绣边逐一显露,最后用一条长约2.5米、织满五彩图案的腰带层层缠绕,束出窈窕的身姿。“花腰傣”便由此得名。
花腰傣妇女头饰同样蕴含深意,已婚妇女的头巾不再使用银泡,以此同少女的装饰区分开来。而那顶外檐高翘、颇具神秘感的“鸡枞”斗笠,更是成了花腰傣文化的独特标志。此外,配饰也很有特色,精巧别致的“秧箩”是每个花腰傣姑娘的必备品。它用细篾编织,形似喇叭,通体缀满红色或金色的线花,并嵌有一面小圆镜,底部垂挂银泡、流苏。这不仅是装饰,更是少女成年后参加花街节寻觅意中人的重要配饰。
古风遗俗与匠心传承
南薅村至今仍系统性地保持着诸多花腰傣的古老习俗与文化传统。
染齿与文身,这些被视为美丽与成年标志的古风,在这里依然可见。花腰傣少女们用特定的野果、草药将牙齿染得乌黑油亮,越黑越美。而在手脚上,她们会纹上星星、梅花、虎斑或特殊的字符,有些甚至纹上自己或心上人的名字,让爱伴随一生。
民族手工艺是花腰傣文化的一大特色。女人们从六七岁起便开始学习纺织与刺绣。木制的纺车和织机“吱呀”作响,将洁白的棉花变成棉线,再织成棉布。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在布匹、筒裙、腰带上绣出一个个充满民族记忆的图案。而男子则擅长竹编,背箩、秧箩、饭盒、鱼篓……各种生活、生产用具在他们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既实用又充满艺术感。
节庆活动是花腰傣民族文化最集中的展示点。其中,最为盛大和浪漫的当数花街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十三,漠沙坝子的小卜少(少女)们会穿上最华丽的服装,佩戴银饰,在阿妈(母亲)的帮助下,将亲手绣制的香包等放入秧箩,前往大沐浴村“赶花街”。小卜冒(小伙子)们则穿梭在人群间,通过姑娘们摆出的绣品,寻找心仪的伴侣。双方若情投意合,小卜冒会取走信物,小卜少则随后跟上,两人共赴林间溪边,同食一盒秧箩饭,并互诉衷肠。这个充满诗意与浪漫气息的节日,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聂耳母亲的祖籍地
南薅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更在于它与人民音乐家聂耳有着血脉联系。
据白剑介绍,聂耳的母亲彭寂宽的祖籍地正是南薅村。彭寂宽出身于一个赶马人家庭,后来一家人便定居峨山县,她天资聪颖,通过自学通晓文墨。在嫁入聂家后,不仅成了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更是一位富有艺术才华的女性。她热爱音乐,擅长演唱玉溪花灯、民歌,吹奏葫芦笙,音乐是她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寂宽不仅是丈夫行医的得力助手,也是子女们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在无数个夜晚,劳作之后的彭寂宽,会将孩子们聚在身边,用玉溪民间“唱书”的形式,吟唱《安安送米》《孟姜女》等传统故事。她用婉转的歌声,为聂耳完成了最早的音乐启蒙。聂耳曾坦言:“有限的一点儿音乐修养,不过是儿时母亲吟唱的玉溪一带的民谣……”
更重要的是,彭寂宽身上花腰傣女性共有的勤劳、善良、坚韧,深深地塑造了聂耳的品格。她经常免费为穷人看病抓药,这种与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聂耳,使得他后来的创作,如《卖报歌》《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等,无不饱含着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
可以说,是哀牢山与漠沙江的灵秀,是花腰傣音乐的滋养,是母亲彭寂宽那博爱、坚毅的品格,共同铸就了聂耳的音乐灵魂与家国情怀。
为了纪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南薅村自2013年起,将每年10月3日定为“祭母节”。这一天,寨子里的寨门悬挂七彩丝线,宾客跨线而入,意为可消灾祈福。村民们会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组织参观聂耳母亲事迹展,并献上原生态的花腰傣歌舞表演。这个节日,不仅是对彭寂宽个人的缅怀,更是对母爱、对文化根脉的深切礼赞。至今,“祭母节”已成功举办十届,成为南薅村独特的人文标识。
南薅村,是哀牢山下一首未被尘嚣侵扰的田园诗。它的魅力,在于漠沙江的奔流与南薅河的静谧,在于土掌房的厚重与花腰筒裙的绚丽,在于花街节的浪漫与染齿文身的古老,更在于那穿越时空、从一位花腰傣母亲口中吟唱而出,最终汇入时代强音的旋律。
相关阅读:
- 里山乡纪委监督推动建房补助落地解民忧 2025-11-07
- 千余株滇南苏铁野外回归 2025-11-06
- 新平粑粑:一臼一杵里的烟火记忆 2025-11-06
- 王予波在玉溪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2025-11-05
- “滇超”定档!揭幕战11月29日在玉溪举行 2025-11-04
- 香港铁人三项队在玉溪集训备战全运会 2025-11-04
- 从“养老”到“享老”的精彩转变——探访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华宁县城关社区 2025-11-04
- 新平县织密养老服务体系 2025-10-30
- 全省消防救援队伍第八届“云岭利剑”比武竞赛在玉开幕 2025-10-28
- 全省消防救援队伍第八届“云岭利剑”比武竞赛在玉开幕 2025-10-28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