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2434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06 |
新平粑粑:一臼一杵里的烟火记忆
□ 通讯员 普桂英 特约通讯员 李云春
又到了新米上市的季节,新平县古城街道纳溪社区的普碧辉一家正忙着将新收的稻米制成粑粑。筛米、蒸米、舂捣、塑形——代代相传的手艺里,蕴藏着丰收的喜悦,也延续着人们的烟火记忆。
走进普碧辉家的作坊,柴火灶上的甑子热气腾腾,米香满屋。一家人围在灶台与案板前忙着筛米、浸泡、淘洗、蒸制、舂捣和塑形……每道工序都细致讲究。
在普碧辉看来,制作上乘的粑粑,不仅米要精挑细选,一系列工序也丝毫不能马虎。筛选出的米需淘洗干净,再放入清水浸泡半天,随后滤干水分入甑蒸制,直到饭粒软硬适中。
随着碓杵一次次落下,米饭渐渐被舂成细腻的米团。再经手工反复揉捏、甩打,一个个温热软糯的粑粑便整齐排列在芭蕉叶上,散发着诱人的米香。
“我家一年的粑粑产量在40吨左右,除了本地销售,主要销往昆明。”普碧辉说。
凭借独特的制作工艺,普碧辉家的粑粑备受市场青睐,作坊规模也逐渐扩大。2003年,他正式注册“新平旧城茗岚食品”,并在县城的农贸市场设立了固定销售摊位。普碧辉说:“我父亲他们这辈主要是做粑粑筒和白色的饵块,到我们这辈我创新出了新品种,这个是紫米的,这个是黄花的,这个是西米的,还有一个糖的。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我慢慢地传给我儿子,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在做粑粑。”
在普碧辉一家的坚守与带动下,村里已有10户人家跟着做起粑粑生意。这门传统手艺,正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新路径。
相关阅读: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