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22496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9-15 |
红白事“瘦身” 文明风拂面——新平县古城街道他拉社区移风易俗记
秋天里的他拉社区。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
近年来,在新平县古城街道他拉社区,一场持续的变革正在重塑着社区的风气。2020年,他拉社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这个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方德海担任理事长的组织,以坚定的步伐推动着移风易俗工作,让文明新风吹遍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陈规陋习让人不堪重负
他拉社区位于新平县城东南方向,下辖22个居民小组、29个自然村,有1292户5016人。这里是彝族聚居地,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但过去这里的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成风的做法也让群众不堪重负。“连摆三天酒席”“一场白事花费10多万元”“彩礼太高”等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导致一些家庭因操办宴席返贫。
“过去办一场白事,要吹吹打打好几天,主人家累垮了,钱也花光了。”方德海告诉记者,最长的时候,治丧周期达十天半个月,亲属需持续往返吊唁,主人家为讲排场,杀猪宰牛操办宴席。本应肃穆的治丧场合,却衍生出陪客吃喝玩乐的风气,甚至有人借机赌博,而礼金问题更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红白理事会的成立,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希望。理事会成员由社区干部、德高望重的乡贤、优秀党员和热心公益的居民组成,今年72岁的河头小组毕摩李成发就是其中的一员。李成发熟悉彝族传统文化,热心公益,善于沟通,是村里红白事的主持人。李成发说:“我是看着他拉社区一代代人长大的,不想看到年轻人被红白事的费用压弯了腰,也不想让邻里乡亲因为‘人情债’闹矛盾。特别是人死了,3天内就要料理完,让逝者入土为安。”
推进移风易俗
理事会成立后,迅速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实行事前报备制度,谁家要办红白事,都要先向理事会报备。理事会成员会上门与当事人沟通,讲解现在的规定,同时倾听他们的想法。操办过程中,理事会不仅提供联系场地、协调人手等服务,还会温和地提醒当事人把握好规模和标准,避免浪费和攀比。事后,理事会还会进行总结,探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他拉社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理事会也尊重彝族传统文化。方德海说:“对于彝族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热情好客的优秀传统得到了保持和发扬,比如在办事时保留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礼节和歌舞,但会减少举办次数或时间。而对于那些超出实际承受能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严重浪费的环节,则进行了改革,推广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健康实惠的文化活动。”
然而,移风易俗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认为理事会多管闲事,“老传统怎么能改”的观念根深蒂固。面对这些困难,理事会成员没有退缩,他们耐心地给群众算“经济账”,讲清楚“人情债”的危害。同时,党员干部和有威望的人率先垂范,自觉带头遵守规定。理事会还通过彝汉双语广播、微信群、召开群众会、制作文化墙等方式,持续进行宣传,让群众逐渐认识到移风易俗的好处。此外,社区还开展了“文明家庭”“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树立榜样,让大家学有标杆。
红白理事会的作用不可或缺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拉社区的文化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白事的花费大幅减少,群众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以前白事要办3天,现在2天就可以完成,而且程序简化,更加注重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怀。红事的彩礼也降了下来,年轻人不再为高额彩礼而发愁。同时,社区的风气越来越好,攀比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大家更加注重老人在世时的孝敬,厚养薄葬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社区的文化墙上,记者看到了格外醒目的“居民公约”:“勤劳持家传家宝,自力更生永不倒;居民公约大家立,文明乡风都受益。”这样的新风尚既写在墙上,还传播到社区居民的生活里。
新平县文明促进中心主任沙春梅说:“他拉社区的移风易俗工作,是新平县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新平县,红白理事会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引领着文明新风尚,让节俭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选择。相信在红白理事会的持续努力下,他拉社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文明之花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