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7609362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7-08-30 |
新平县新化乡二十年变迁记
今年3月,李忠第三次回到家乡新平县新化乡工作,看到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他不禁感慨万千。十年前,这还是一条砂石路,而在二十年前,这只是一条狭窄、泥泞、曲折的“毛路”。
近年来,随着扶贫攻坚、“五网”建设等国家、省、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李忠的家乡新化乡,这个边远的山区少数民族乡镇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这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5年,刚从玉溪师范学院毕业的李忠,回到家乡米尺莫村完小任教。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候他走的是一条土路,当地人称之为“毛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交通闭塞导致山乡落后,农民家庭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整个乡除了学校全都是土掌房,再加上到处放养家畜,整个村子又脏又乱。
2006年,李忠第二次回到家乡担任乡镇干部。这时候他走的是一条砂石路,出行变得方便多了。交通条件的改善,让这个封闭的山乡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农民开始一天天富裕起来,家庭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比十年前增长了10倍,很多人都住进了宽敞的平顶房。
2017年,李忠第三次回到家乡担任新化乡党委书记,这时候他脚下的路变成了水泥大道。这得益于近年来在“五网”会战和脱贫攻坚中大力实施通畅工程,改建和硬化农村道路,实现了乡到村、村到组、组到组全畅通,标准宽度的水泥路连接起了每一户家庭。
交通条件的改善,让山乡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快。2016年,新化乡实现生产总值32598万元,比上年增长8.87%;农村经济总收入30010万元,比上年增长1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82元,比上年增长11.22%。
如今的新化乡,基本上每户农户都拥有了“三辆车”——出行的摩托车、拉东西的拖拉机以及用来耕地的“小红牛”,部分家庭甚至还买了面包车。乡上的干部职工全都有了私家车,上山下乡,工作生活,十分便利。“农民出门都不需要踩泥巴了。”李忠感叹地说。
在路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新化乡又开始走上了一条创新发展新道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以水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彩虹”小水窖、节水滴灌设施、防洪沟渠、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修渠建坝完善水利设施,解决农民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问题,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农村生产条件。
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新化乡开始着手围绕产业调整结构,重点发展以蔬菜、烟草和畜牧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依托科技支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主动融入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绿汁江沿岸流域为重点,发展正季蔬菜1万亩,实现产值超过2400万元;以阿宝、白达莫村和依施河片区为核心,辐射带动适宜区积极发展烟后反季节蔬菜种植2万亩,实现产值超过3300万元。
积极实施白达莫村“2260”优质烟叶等三个高端优质烟叶开发工程,逐渐扩大优质烟叶种植规模。立足建设“诚信烟区”、培养“诚信烟农”,打造优质原料基地,提高烟叶质量,促进烟农增收。全乡巩固和提升烤烟实际种植面积3.5万亩,优质烟叶占比超过20%,实现烟农总收入超过1.42亿元。
以规模养殖为重点、政策扶持为支撑,大力开拓市场,发展畜牧产业。通过培育养殖大户、培育示范户、扶持微型企业的方式,逐步改变以往自产自销、“畜牧小而不优”的状况,实现畜牧产值突破1亿元。
第三次走进家乡工作的李忠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在“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大讨论大行动中,奋力争先创优,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玉溪日报记者 谭兆厚)
相关阅读:
- 凌空四米舞翩跹——通海非遗项目高跷舞狮传承记 2025-07-28
- 孝老爱亲显担当 一腔真情暖人心——记“孝老爱亲”典范方春萍 2025-07-28
- 凌空四米舞翩跹——通海非遗项目高跷舞狮传承记 2025-07-28
- 青春铸检魂 热血护正义——记元江县人民检察院青年检察官窦茜 2025-07-22
- 赓续红色血脉“艺”路高歌四十载——记玉溪市老干部聂耳合唱团 2025-07-09
- 承载母婴安康托举生命之重——记玉溪市妇幼保健院主任护师杨芝英 2025-07-09
- 村办公司引领果农增收致富——甘庄芒果“触网”记 2025-07-08
- 党员带头干群众比着干——宁河村人居环境蝶变记 2025-07-07
- 承载民族文化与智慧的“守”艺人——记峨山县省级非遗传承人徐宝安 2025-06-16
- 哀牢茶香里的创新与坚守——记新平县者竜茶人刘云宝 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