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41573841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4-12-18 |
大黑冲: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国传统村落
□ 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通海县里山乡大黑冲村位于通海、华宁、建水三县的交界处,东接华宁,南连建水,在古代交通四通八达,是连接滇中与滇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此地,彝族、汉族、傣族等多个民族世代和谐共居,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独特且丰富的民俗文化,成为通海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大黑冲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历史传承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宝贵遗产。
宁静的大黑冲
驱车驶离繁忙的都市,驶入大黑冲,便能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古朴。大黑冲道路蜿蜒曲折,两旁老宅与现代民居错落有致,形成新旧交融的景致。大黑冲地处通建高速北侧,坐落于山脚下。民居沿山脚分布,背靠山体,面朝农田。村内道路自然形成,民居造型古朴自然。村落周围被农田和山林环绕,颇具山村田园风情,是典型的山地村落。
清朝初年,大黑冲的先辈们因原居住地自然灾害频发,搬迁至此,开始了艰难的建设过程。他们修屋建宅、铺路架桥、开荒种地、引水固渠,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用勤劳的双手改善了生活,使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如今大黑冲的村落风貌,并保留了400多年前的村落格局。
行走其间,旧时的痕迹大多被隐没于现代的喧嚣之下。然而,老宅斑驳的墙面,以及旧时的石阶仍透露着岁月沧桑。村民虽身着现代服饰,但言谈举止间,依旧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当地人李忠义说:“关于大黑冲的历史,当地文献中并无过多记载,大多保存在了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但这些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模糊。如今,很难有人能讲清那些久远的往事了。不过,我们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珍视这片土地,守望相助。”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大黑冲,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下,正努力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并在传统村落范围内,对老民居进行了保留、修缮。同时,对整治类和拆除类民居,按照传统村落外观等要求进行统一拆除、建盖。在推进过程中,如今有22所老宅得到保护。
先辈的源流
虽然,生活在大黑冲的彝族民众无法说清自家先祖何时迁徙至此,但由于里山乡是通海彝族较集中的聚居地,因此,从通海彝族的历史源流中,便可窥见大黑冲彝族的文化传承与由来。
据相关文献记述,彝族是通海县内历史悠久的一个世居民族,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汉、晋时期称为“叟人”,唐、宋时期称为“爨人、乌蛮”,元、明时期也有不同的称谓。而通海里山彝族自称“聂苏婆”,属彝族聂苏支系。
明朝时期,由于朝廷要巩固对云南的统治,大量军队进入云南,在扫清元朝在云南的残存势力后,很多军士便落籍云南各地,在巩固边疆的同时,与当地人共同劳作、生活。当大量军队进入通海并在通海屯垦时,随军而来的军士与当地彝族及其他民族开始融合。其间,有彝族融于汉族的,如长河村彝族普姓改为汉族溥姓;有汉族融于彝族的,如水塘村陈姓,其原籍福建漳州南靖县,落籍水塘后改为彝族。
李忠义回忆道:“李姓在我们这里算是个大姓,听长辈们说,以前我们彝族先祖是从外面来的,究竟是从哪里来我们就不知道了。不过,先祖曾在我们这里的下打马坎落脚。后来,随着族人的不断增加,又逐渐向四周扩散。”
文化的传承
在大黑冲彝族村民世代繁衍中,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中得以传承,并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服饰、山歌、祭祀活动等,皆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大黑冲的彝族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服饰上,通海彝族男子服饰,各村寨大同小异。民国时期,一般内穿白色衬衣,外罩黑色小褂,小褂饰两排银币作扣,银币的多少象征主人的富裕程度。冬天多穿羊皮袄,下穿宽裤脚扭裆裤,腰系绣花腰带。后来,彝族男子服饰逐渐改变,如今和汉族男子服饰基本无异。而妇女服饰则因地域不同有“喜鹊帽”“三道红”和“黑包头”之别。其中,“三道红”则是大黑冲所处的里山乡,以及高大乡等地彝族妇女头饰的标志。
所谓“三道红”,就是姑娘没有成婚时,头发梳成两辫,配上假发,盘发于顶,发辫扎四道红色头绳,以青纱帕罩发,露四道红于脑后,脑门箍上长方形镂花银片。婚后则两辫合一,改扎红头绳三道,其余与未婚时相同,因此有“三道红”之名,也称“四平头”。衣着蓝布大襟衣,外罩花边褂子,腰系银链围腰,下穿镶花宽裤脚扭裆裤。这种独特的服饰文化,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也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此外,在节庆方面,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和汉族基本相同。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祭竜”和火把节,这两个传统节日和很多地方的彝族过法基本一致。
在文化的传承中,作为滇南彝族四大腔之一五山腔发源地的大黑冲,将这一独特的山歌文化传承至今,并打造成当地文化的一大亮点。这些古老歌谣,不仅唱出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也成为人们沟通古今的桥梁。如今,为进一步传承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地建起了五山腔传习馆,使古老山歌的韵律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五山腔已跨越了民族的界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成为当地彝族、汉族等共同传唱和发扬的地方文化,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文化财富。
相关阅读:
- 玉溪市红塔区融媒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2025-2027年度服务商入围项目 (二标包:活动搭建服务) 竞争性比选公告 2025-01-17
- 玉溪市红塔区融媒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2025-2027年度服务商入围项目 (一标包:广告设计制作安装服务) 竞争性比选公告 2025-01-17
- 新一轮找矿玉溪取得重大突破 峨山塔冲探获2.6亿吨硅石矿 2025-01-17
- 新一轮找矿玉溪取得重大突破 峨山塔冲探获2.6亿吨硅石矿 2025-01-17
- 闹市中的人大代表联络点联系群众零距离 2025-01-17
- 峨山彝族自治县医疗与健康服务集团呼气分析一体机 (一氧化氮检测器)工作软件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的情况说明 2025-01-16
- 感受热气腾腾的中国(神州看点·迎新春特别策划) 2025-01-16
- 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 2025-01-16
- 关于玉溪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 2025-01-16
- 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中学习 始终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 打牢开好民主生活会的思想基础 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