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17295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8-14 |
筑根基树新风 “美丽橘乡”焕新颜——华宁县内外兼修作答“美丽乡村怎么建好”之问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佳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华宁县积极作为,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其核心在于,以“硬件”塑形打造乡村之“形”,以“软件”铸魂铸就乡村之“神”,内外兼修提升乡村品质,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突出规划引领
打造美丽乡村样板
华宁县深知,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先导。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积极回应省委书记王宁“群众持续增收五问”的背景下,华宁县开启了对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的深度探寻。
华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熙表示:“华宁县美丽乡村建设主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以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口,精准聚焦发展难题,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通过示范点建设和典型引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实现这一目标,华宁县高质量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目前全县75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印发了《华宁县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华宁县美丽乡村建设星级管理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为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华宁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打破“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式,将城乡视为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基于乡村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精心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标杆,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好愿景。
夏末时节,走在宁州街道甸尾社区沙果村居民小组,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这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繁花簇拥着村庄,宛如一座天然的大花园。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道路、停车场、小广场、长廊、亭子、沟渠、公厕等公共区域干净整洁,处处洋溢着清新与舒适,让人心旷神怡。村民李茂富说:“过去,村里猪圈、牛圈乱搭乱建,环境卫生脏、乱、差、臭,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的沙果村,已成为休闲游玩的网红打卡点,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幸福感油然而生。”
宁州街道甸尾社区党总支书记赵跃告诉记者,甸尾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通过干部规划家乡、征求村民意见、乡贤出谋划策,完成了《华宁县宁州街道甸尾社区(沙果村居民小组、山口居民小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021—2035)》的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并有效整合项目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2023年,沙果村居民小组凭借出色的建设成果,获评玉溪市四星级美丽乡村,并成功入选云南省美丽乡村宣传画册。
如今,以规划引领打造富有乡愁记忆的美丽乡村,已成为华宁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75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成,建成了具有华宁特色的美丽乡村72个、乡村振兴乡镇1个、精品村6个、省级绿美乡镇2个、省级绿美村庄7个、市级绿美村庄190个、“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村6个,认定星级美丽乡村54个,其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认定的5星级美丽乡村1个。华宁县农村逐步实现干净起来、美丽起来,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重民生补短板
“硬件”塑形美丽乡村
乡村要发展,民生是根本。华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光磊表示:“近年来,华宁县紧紧围绕产业基础打造‘美丽橘乡’,把解决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基础设施的短板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口,通过‘硬件’塑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好路子。”
华宁县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聚焦柑橘、蔬菜等主导产业,着力破解冷链物流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自“2022年华宁县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项目”在宁州、华溪、盘溪、青龙、通红甸5个果蔬种植区实施以来,全县新建和改建冷库148座,并配套购置了大量与冷链物流产业链相关的设备。这一举措有效补齐了华宁县柑橘产业和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目前项目直接受益农户达2万余户,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华宁县同样不遗余力。近年来,华宁县先后解决了3.69万水源不稳定人口的用水难题,解决了在中度干旱条件下2.7万人的应急供水问题;实现30户以上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100%、乡镇通三级路比例达75%。同时,华宁县全面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地区4G网络补盲和5G站点建设步伐,积极实施“快递下乡”“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构建起高效便捷的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让乡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然而,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过程中,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难点,尤其是拆临拆违工作,犹如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对此,赵跃深有感触地说:“基层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像我们社区沙果村居民小组在开展拆临拆违工作时,一开始困难重重,但小组组长以身作则,率先拆除自家的临违建筑,全体党员积极响应,随后广大群众也纷纷跟上,最终成功攻克这一难关。”
截至今年上半年,华宁县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县镇区污水设施覆盖率和行政村污水治理率分别为100%、58.67%;镇区、村庄生活垃圾覆盖率分别为100%、91.59%;全县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7.74%,行政村所在地卫生公厕覆盖率更是实现100%。
建立长效机制
“软件”铸魂美丽乡村
乡村建设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王熙介绍,华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树立问题导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软件”铸魂,努力打造农民心之向往的美丽家园。
马光磊对沙果村居民小组的经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沙果村居民小组在建立长效机制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星级管理方面树立了良好典范。该村将乡土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极大地增强了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红黑榜、‘门前三包’等制度,并依托党建引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此外,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积极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县乃至全市的乡风文明建设中走在了前列。”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如何长久保持并持续提升,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村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涵盖村规民约、红黑榜、‘门前三包’、村庄保洁以及垃圾收费制度等方面。通过‘监、管、护’相结合的村庄清洁网格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以‘软件’铸魂,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走深走实。”沙果村居民小组组长邓永德告诉记者。
沙果村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这一阵地,广泛开展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将乡风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大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开展“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创建活动,鼓励群众晒家风、亮家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层面落地生根,营造出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全力打造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典范。
近年来,华宁县以沙果村等典型村落为引领,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着力打造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与此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困境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切实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如今,华宁县广大农村地区正逐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美好生活愿景,一幅乡风文明、和谐美好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行走在宁州街道甸尾社区沙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令人欣喜。华宁县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短板问题,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全面覆盖,有力地缩小了城乡差距。通过“硬件”塑形与“软件”铸魂双轮驱动的建设路径,顺应乡村发展规律,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正在把农村建设成农民心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为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关阅读:
- 里山乡全面筑牢防汛防溺水安全屏障 2025-08-14
- 老厂乡万亩竹林化身“绿色银行” 2025-08-14
- 洼垤乡破解农村饮水难题 2025-08-14
- 华宁县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范 2025-08-13
- 从太空看“十四五”|乡村振兴万象新 2025-08-12
- 种好柑橘致富树守 牢防返贫底线——华宁县产业赋能促增收答好“防返贫底线怎么越筑越牢”之问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