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329078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3-07-26 |
民间公益,成长与尴尬同行
向日葵志愿者服务队目前招募的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想把活动一届一届往下传,但团队的注册门槛却难以跨越。
受资金问题困扰,许多志愿者只能开展一些不需要多少费用的公益活动。
魏保彬每年支付上万元房租,租下这间房用于公益活动。
两名高中生志愿者在整理募集来的衣物
支教老师开设的兴趣课,给农民工子女带来了欢乐。
眼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公益服务队伍中来,大大小小的民间志愿者团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他们为无助者呐喊、为弱势者撑腰,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可令他们尴尬的是,虽然自己有热情、有勇气、有毅力,却大多面临身份合法与否的问题……
支教大学生的苦恼
“跟着我,先画两个圈,在圈里各点两个点,再画出树叶一样的身体,最后画出水草般的尾巴……”7月17日下午,在农民工子女学校——玉溪文兴学校的一间教室内,一名向日葵大学生支教团的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美术课。向日葵大学生支教团于去年成立,今年从7月16日起在文兴学校支教两周。
当天在文兴学校的葫芦丝教室里,还有20多个孩子跟着支教老师认真练习。“我从小就对葫芦丝感兴趣,但因家庭困难,一直未能如愿。去年社会上的好心人士给我们送来了葫芦丝,但学校并没有这门课程。现在有专业老师教我,我一定认真学。”来自贵州的五年级学生陈倩说。
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的董函是向日葵志愿者服务队的发起人,她告诉记者,一次闲聊中,她得知身边有朋友在四川大凉山支教,于是也萌发了支教的念头。成立之初,她在网上发帖招募老师,活动得到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响应。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20多位老师。“当时我们的想法是到北城大石板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为了得到校方的同意,我们认真制作教案并拿给他们看,但却没有得到支持,说必须要有北城中心小学的批条才能开展。多次协商后,对方也只愿意给我们一周的时间。鉴于时间太短,我们才将目光转向民办学校。”董函说,其实他们更愿意到初中或是高中开展支教,但这些学校基本都是公办学校,不大愿意接受他们。
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的张凌霄也是支教队伍中的一员,他说,由于没有一个挂靠的单位,大家四处奔波要来的赞助费都很难入账。去年他与董函好不容易从玉溪一食品厂要来了1.5万元的赞助费,想为农民工子女购置点课外书,但因他们是个人组织,对方不可能把账直接划过来。“当时该厂叫我们到工商协会开发票,可我们找的是青年联合会,虽然最后对方还是将钱给了我们,但董函却被他们骂哭了。”张凌霄说,今年他们没有要到一分赞助费,所有开销都是自己垫付,仅他个人就垫付了2000多元的费用。采访中董函内疚地表示,当时招募老师的时候,自己承诺过要帮老师们买保险,但由于没有经费,就连每人30元的保险直到现在也没买成,她只能祈求最后三天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志愿者团队面临的困难
在中心城区从事餐饮生意的魏保彬是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虽然从2003年起就开始做生意,但是我现在房子没有、车子没有,全家仍然租房住。”谈起目前的状况,魏保彬觉得对妻子有愧。现在,魏保彬将自己的烤鸭店隔出一间当作志愿者活动的场所,同时还租下了一间一两百平米的房子,用于排练节目,仅租房费用,魏保彬每年就要支出上万元。“我们的筹资范围很窄,几乎都是靠QQ群里的朋友支持,时间一长,即使再有爱心也会显得力不从心,人员流失也成了一种常态。”魏保彬说。
玉溪市义工联合会是由本地众多善心人士参与,以救助贫困生和孤寡老人为主成立的民间慈善组织。据负责人介绍,联合会主要以救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为主,成立之初只有十多人,目前已扩展到一百多人。鉴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目前只开展衣物捐赠、贫困助学、孤老照顾三个项目。但在开展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比如捐赠的衣物有破损、不干净,甚至有内衣、内裤等,这就需要大批的人力对收来的衣物进行分拣、洗涤、消毒等。此外,由于资金有限,他们只能资助为数不多的贫困学生。记者在他们的办公点看到,这里有三千多件衣物需要整理。小陈现在是一名全职义工,他起初的设想很美好,就是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到公益项目中,为此,他辞掉了工作,做了一名全职义工。但真正实施起来,他发现原来理想是个美丽的肥皂泡。“在一些发达地区,全职义工是可以领取一定报酬的,但玉溪城市规模太小了,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我现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吃老本,看来不找点兼职做做是很难维持生活了。”小陈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缺乏经费是很多志愿者团队面临的最大困难。志愿者搞活动,经费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自己凑钱,二是靠服务队中人脉关系比较广的成员拉赞助。多数受访者表示,仅靠个人绵薄的财力资源不是长久之策,目前大部分民间志愿组织都在穷困的边缘徘徊。面对这一情况,他们只能“看钱办事”,减少活动的次数和范围。
“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
据调查,目前玉溪经市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志愿者团队只有三家,分别是玉溪市志愿者协会、玉溪市义工联合会、玉溪市抚仙湖保护志愿者联盟。
据介绍,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其中个人会员与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总数不少于50个;要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住所;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有挂靠的业务主管单位……这样的规定对于许多民间志愿者团队来说,几乎是不可逾越的门槛。董函表示,他们也曾想过注册,但注册门槛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只是一群在校大学生,只想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登记注册的人数、场地、资金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大的问题。此外,他们也很难找到业务主管单位,因为主管单位不可能愿意为你承担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魏保彬称,他从2008年就开始在跑注册的事,但由于规定太多,直到现在都没有通过注册。没有注册的民间志愿者团队,最怕的是做慈善活动受到质疑,特别是募集善款等方面。一位多年从事志愿活动的人称,没有合法身份就感觉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每次募集到的善款都要在多人的监督下才能清点入账。
据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一工作人员介绍,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每年都要年检,有重大活动要申报,连续两年未年检的将被撤销。如果有民间组织打着活动的名义做违法事件,不管是注册还是未注册的,一经举报将立案查处。截至目前,我市尚未发现有这种情况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