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328495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3-05-08 |
深度报道:走出深闺的通海馆藏文物
策划人语
4月9日,《南滇翰墨—通海馆藏古代书画文物精品展》在玉溪市博物馆展出,展出的100幅明清书画作品,大多从未示众。这也是通海馆藏古代书画文物半个多世纪来首次外展。
自小在秀岭含翠的通海长大,曾听说通海收藏有不少宝贝,却一直未能谋面。此番走出深闺的古字画,优雅神秘,令人神往。这些数百年前的书画,揭开朦胧的面纱,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惊喜?
文物是博物馆的生命,文物需要展示、保护与利用,其生命力只有活在观众心里才会生机勃勃,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而且可以唤醒大众的保护意识。
坐在通海县文化馆所在地“万寿宫”里,凉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背靠“千树万树绿如云”的秀山,一进两院,小桥流水,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建筑,见证了“斯文在兹”的兴盛繁荣。
万寿宫自上世纪30年代辟为“民众教育馆”,1950年又作为新中国的文化馆使用至今。
“礼乐名邦”通海的传统文化内质,可张扬于秀山古刹禅林中的“匾山联海”,也深藏于秀麓博物馆古字画的含蓄内敛中。二者无一不在传递颂扬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心情怀,担当着一种文化使命的传承精神。
那些风流雅致、古色古香的书画,处处闪耀着通海文化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这幢红墙青瓦的仿古建筑,收藏的不仅是令人羡慕的文物,更是通海人对文化的敬仰。
通海馆藏古字画研究令人期待
戴溢滋的《河西八景图(3)溶湖烟柳》
虽然三块牌子挂在一道门上,但每天来这里的多是参加文化活动的当地人,人们对博物馆的功能并不知晓。
书画争气势:馆藏文物的无限魅力
通海县原文化馆馆长李景泰告诉我们,在通海博物馆馆藏的2500多件藏品文物中,其中书画有800多件。这些书画的收藏可追溯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通海县、河西县解放不久,政府接管了各乡镇上交的从官僚地主家搜来的字画,尤以河西人民文化馆当时交来的最多,占了60%。
这些解放之初收集的文物成为通海博物馆的看家宝,也是通海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文物收藏进馆。
当时河西人民文化馆代理馆长王连城先生把接管的近千件书画分门别类进行了登记。当年用蜡版刻印的绵纸标签至今还贴在画轴上,标签上注明文物名称、分类。在这些书画里,有清代阚祯兆、赵士麟、朱嶟、尹壮图、孔继尹、钱沣、朱家宝、刘朗的书法,有明末僧人过峰的兰花图,有清钟廷桧的《琳珑石水墨牡丹》、周传经的《水墨山水图》、戴溢滋的《河西八景图》。这些珍贵的藏品,可谓云南书画历史上的珍品。
当一件件书画迎着新中国的曙光,走出文人雅士的书斋,走进人民文化馆后,因为历史的原因,它们却被当作“封、资、修”遗毒,“沦落”为废旧物资,一直堆放在县文化馆的物资仓库里,再次从大众的视线里退出,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尘封岁月。虽然未能登堂展示,却也躲过了历次政治运动,得到了“保护”,沉睡箱柜,总比毁于人祸好,不能不说是一种因祸得福。
1979年,改革开放,春回大地,和煦的阳光终于照进了县文化馆阴暗潮湿的老库房。当时,通海成立秀山公园管理处,本地一些老文化人提及这些书画,并建议到秀山上办展览。于是文化馆开箱清理,粗略进行了目录登记后,在秀山清凉台展出226件书画。因为当时宣传不力,并没有太多观众,但馆藏文物得到了一次认真的目录登记后,重新回到库房。
时间到了1991年,县政协会上,多位政协委员提案中提及通海文物管理混乱、保护不力。县委、县政府积极回应,成立通海馆藏文物清理小组,由时任文化局长的李光弼任组长,由李景泰、许秋山、黄为荣、张世昌、吴建伟五人开始进行详细的清理工作。
李景泰还记得当年的情形:“那些文物就堆放在文化馆一楼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间里,有些字画已有了虫蛀霉斑。我们一件件打开查看,进行了严格的卡片登记,最后入册封箱都要签上五个人的名字,这是对老祖宗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经过认真细致的分门别类,总共登记有2500多件各类文物,其中字画有800多件。”因为当时条件有限,这些文物还是只能放置于原地。
2007年,县博物馆办公楼建成,馆藏文物被“请”到了二楼,住进了干爽舒适的库房。
但文物的收藏、珍藏并非最终目的,它需要向社会公众展示。通海馆藏文物一直没有停止被发现、被展示的渴望……
2001年,省文物局、省博物馆编辑出版了《云南文人画艺术》一书,该书收录的云南本土明清画家和近现代已故画家的作品共计193人321件,是我省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收录有明清到现当代18位通海籍人士的作品;书中26幅作品由通海博物馆提供。有建水王肇基的《松林七贤图轴》、石屏廖荣纶的《野径无人图轴》、昆明李仰亭的《高士图轴》及袁嘉谷的书法作品(长223厘米、宽113厘米,可谓巨作),还有通海籍画家钟岳的《深山隐居图轴》、周沛的《清溪泛舟图轴》、戴溢滋的《河西八景图》等一批珍品。在全省25家提供藏品资料的单位中,通海仅次于省博物馆,藏品之丰富在云南县级文化馆首屈一指。
地灵而人杰:小城的雅致与深厚
名山秀水孕育了通海人文荟萃,清康熙通海县令魏荩臣撰写的《新修通海县学宫牌记》里,赞通海“地灵而人杰,前明迄今,科甲蝉联矣,文章炳辉矣”。中原文化与云南地方文化在通海的融合,使通海在明清时出现了经济、文化、教育的高潮,文采风流,人才辈出。康熙时云南按察使、江苏人许弘勋所称“秀甲滇南”,乾隆时通海知县朱阳所题“礼乐名邦”,光绪时云南总督、广西人岑毓英所赞“冠冕南州”,对通海的道德风范、文化教育、湖光山色给予了高度评价。
明清以来,随着汉文化的深入和科举制度的影响,云南本土开始涌现了一批文化人、诗词家、书画家,推动了云南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通海的湖光山色、芳林碧野,孕育了自己的乡土人才,在众多的文人书画家中,玉溪籍书画家在云南出类拔萃。书家有行草大师阚祯兆、阚福兆、赵城、孔继尹等;文人画家明朝有全国知名的葛中选、缪碌溪、钟士昌,清代有赵士麟、沈政、钟廷桧、钟岳、周沛、缪得新、戴溢滋、罗开勋、赵咏周、朱家宝、刘朗等。
从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明末到近现代的云南画家作品看,其用笔及意境仍基本上属元明以来文人画范畴。云南文人画作为云南地方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在历史上将内地传统文化在云南发扬光大,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文化传播、交流与融合,对推动云南地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通海籍书画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海馆藏书画就是一个明证,这里不仅有通海籍书画家作品,也有云南籍其他名家及省外大家的作品,藏品的丰富性,为研究学者和爱好者研究云南书法绘画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清朝的云南,书法艺术家中,能与中原文化名人比肩者,通海的阚祯兆是其中的佼佼者。绘画则以钟士昌、钟廷桧、钟岳祖孙三代为代表。
阚祯兆的书法,远在清乾隆时,已被奉为珍品,广为藏家青睐。阚祯兆4岁熟读古诗文,临帖习字,14岁入秀才。作为云南巡抚王继文的幕僚之后,其在文牍方面大展雄才,有“杜诗王字,以造奇迹”之称,其书法中显露出王羲之、张旭、怀素的秀劲洒脱,先后为省城昆明书写了南城门的“近日楼”、大北门的“望京楼”巨匾以及《重修归化寺记碑》、《铁峰庵记碑》、《昙华寺碑》,以及通海秀山上的《秀山古柏行碑》和“惠我双湖”、“千峰翠”、“高开洞庭野”等匾联,这些均可以睹其书法之秀劲风采。所书匾联碑铭,既有端庄严谨的正楷,也有圆润奔放的行草,尤以行草见长。清代名人对他的草书有“龙蛇笔落惊风雨,不异当年草圣奇”之赞,民间及官宦均争相收藏。
明代,通海钟士昌于天启年间上京会试,榜列第二,授画品中书,成为全国有名的画家。后辞官回乡后,寄情于山林,每日作画吟诗教授画艺。其子钟廷桧、其孙钟岳得其真传,一门三代,名噪一时。因其画牡丹形神俱佳,有“钟家牡丹”之誉,成为清朝云南文人画的翘楚。
樵牧混英雄:不能不说的那些人那些事
明清以来,通海就形成了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圈子。这其中,有阚祯兆这样的文化精英,还有更多大隐隐于市的人物,正如混迹于樵牧之中的英雄,形成通海这个文化圈子的独有风貌。
九十高龄的罗瑞芳老人自小就生活在河西,老人还记得儿时过春节,每年腊月二十四至正月初三期间,在城门洞里都会举行灯会,这个时候也是县城的赛宝会。凡是家中有字画瓷器等玩物的,都会拿到灯会上来展示,目的不为售卖,只为展宝、赛宝,炫耀而已。这一从清乾隆年间就出现的活动,对当地民间收藏起到了促进作用,书画收藏鉴赏之雅兴在通海勃然大兴。
“堂前无字画,必是俗人家;满堂新字画,更是俗人家。”在通海有用书画来界定一家人的雅与俗的风气。学养之深浅,德行之高低,家风之淳厚,书画之收藏鉴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李景泰说:“几百年来,这个文化圈感染、启迪了无数良士贤才,同时也影响着广大的老百姓,在当地形成了一股儒雅生活风范,从而带出了民间收藏的风气。自明迄清至民国,正是有了广泛的民间收藏,才有了这些馆藏文物。”
王连城,通海一代名儒,通海馆藏文物的奠基者。河西解放后,王连城参与接管文物的整理工作,并被云南文史馆聘为馆员。后又编纂通海、河西并县后的《续通海县志》。解放后,王连城负责整理上交国家的大批民间收藏品,他为家乡文化、为通海人民留下了珍贵的文物。
自明代葛中选,清代阚祯兆、钟岳、孔继尹,直到民国年间的谭兆福、钱开甲、张惟馨等通海“书香世家”、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都对收藏孜孜不倦。当代人沿袭了这一古风,通过收藏、寻找、交流、鉴赏字画,人的心灵得到充实和净化,真善美得到渗透与弘扬。
张惟馨,曾是前清光绪举人,曾任湖南衡阳府银行总裁和湖南长沙府知府,民国后任河南开封银行总办。
张惟馨平生酷爱收藏古代名家字画,不惜竭尽家财所蓄。专收藏名家扇面,故有“五百扇斋主人”之称号。通海文化馆收藏张惟馨的扇面册页仅只是其中一部分,扇册多为其在湖南、河南任官时期的同僚或名士文人作品,而且每开扇册上都署有编号和主人的收藏押印。现存藏品虽不算大家作品,但是,作为考据通海的名人收藏史事,也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当代文化老人许秋山,本名许庭桂,经商有方,家境殷实,收藏广泛。因为一次偶然收藏到一幅北宋名画“秋山白云图”,很是喜爱,于是改名“许秋山”;他一生研习字画古物鉴赏,收藏书画并研究通海文史,如痴如醉,学养深厚,促进了通海民间的收藏之风。而做豆腐走坝子的周广云的收藏故事,则具有传奇色彩,据说当年周广云以一担豆腐换来一捆古字画,成为通海普通民众玩收藏的美谈。
此地文物盛:从有口皆碑到芳馨远播
近一个月的展览,引来了数千观众的观赏,甚至有一些外地的收藏家专程到玉溪看展览。
书法爱好者黄有光对阚祯兆的书法情有独钟,在展览上他第一次看到了两张珍贵的阚祯兆的手卷。“能看到这样的展览,机会难得。我们不仅从前人的创作中了解了云南书画的发展历史,同时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很有启发。希望能通过展示加强更深入的研究,提升地方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地方文化旅游服务。”黄有光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希望。
通海县文联主席林启龙带领县书画协会50多名会员专程到玉溪博物馆看展览。他深有感触地说:“看完展览,很为通海人自豪。但自家的宝贝,却要跑到玉溪来看,还等了几十年才看到,真不是滋味。我们有这么好的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给通海人民长见识,真的遗憾。如果这些文物能在通海天天看到,那就是通海文化的喜事,是通海人的幸事。目前受条件限制,通海一直没有一个可以举办大型展览的博物馆,文化需要更多展示与创新宣传。如果能有一个专业的博物馆,不仅展示这些馆藏文物,同时也展示通海其它文化成果,与秀山旅游相辅相成,就可以真正实现文化传承、文化惠民、文化旅游兴市。”
通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丰富,除了古字画,还有木雕、瓷器、玉器、青铜器。共有148件国家级文物,其中一级文物两件,二级文物三件。大批文物还没有经专家评估定级。
李波2004年从事文化工作至今,在他的印象中,馆藏文物从未在通海举行过展示,更没有举办过外展。“文物的展示需要良好的环境与安保措施,在通海没有合适的地点展示。我们现在是有名无实:有博物馆的牌子,而无展厅。本次到玉溪博物馆展出,是馆藏文物首次大规模外展。展出的100幅作品,大多数从未示众。既有云南籍书画家作品,也有省外名家作品,名家荟萃,赏心悦目。
玉溪博物馆馆长陈泰敏说:“通海是文物大县,一是体现为以秀山为代表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和乡村保留下的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再就是作为可移动文物的馆藏文物。通海博物馆馆藏书画的数量和品质在全省屈指可数。”
据介绍,目前云南省注册博物馆有85家,其中文物类博物馆62座、行业馆18家,各州市都有多家县级博物馆。玉溪仅有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和通海博物馆两家县级文物博物馆。“文物是一个地方经济文化繁荣的直观表现之一。经济繁荣带来文化兴盛,古代通海文人创作了很多书画精品,涌现了很多名家,其作品也成为当时收藏的热点。通海收藏风气之盛古已有之,藏家不仅收藏本地乡邦前贤的墨宝,也收藏全省乃至全国名家作品,由此荟萃成现在丰富的馆藏。”
据陈泰敏介绍,目前在云南收藏界,书画收藏是一个广受关注的收藏热点。每年“典藏”举行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古字画都受关注,各地博物馆争相到拍卖会上收购。通海拥有这些藏品是通海人民的一大笔文化财富。
李波认为博物馆在现代旅游发展中作用很大:“通海的确需要一个名副其实的博物馆。游客来到通海不仅游览秀山上的古建筑,还可以进博物馆欣赏这些隐藏在秀山芳林翠影下的古字画。这是博物馆长远的独特优势。”
李波告诉我们,馆藏书画是通海人文传承的集中体现。现在通海县正组织人员编辑《通海馆藏书画集萃》一书,希望能做一些馆藏文物的研究工作,发扬光大书画文化。
1962年,朱德委员长到通海视察,浏览了古代名书画,并寻找云南名人袁嘉谷等人的墨迹,在其《夏日访通海》一诗中,盛赞通海“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作为“文物盛”的通海,不能满足于“古代云南籍书画珍品艺术长廊”的美誉,如何使其名副其实、盛名远扬,不只急需建盖一座博物馆,或许,还应更多思考:博物馆将来的发展之路何在?通海文物要如何展现其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公益形象?
深度观察
如今,博物馆已是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博物馆公益性可以使其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也使之更容易开展教育、环保、旅游等公关宣传。
通海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秀山历史文化公园,“礼乐名邦”、“匾山联海”长期以来都是通海文化的象征,而发展中的通海文化又为小城赢得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县”多顶桂冠,这对提升通海旅游文化品位及知名度有着重要意义。中共玉溪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生态立市、农业稳市、工业强市、两烟富市、文化旅游兴市”的战略,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无疑可大大提升地方旅游形象。据了解,通海县紧紧抓住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的机遇,以山城湖景城一体和人文生态特色为着力点,依托名山、名湖、名城,以秀山为龙头,以文化为灵魂,继续打基础、创品牌、树形象,实施大项目突破,促进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增强了通海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当下,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性休闲和知识性消费的需求迅速提高,文化旅游景点正在遭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足的发展瓶颈。拥有对文物和文化深入研究的通海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开发文化休闲旅游产品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展现其在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公益形象,促进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记者 杨雪 张元 杨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