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328484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3-03-11 |
安化1/4劳力外出打工应对旱灾
光山大坝内水已见底,而目前这些水也只能用于灌溉。
因缺水,原本可以种庄稼的地方现在已经变得荒芜贫瘠。
小泥田村民小组前的河道早已干涸。
因连年干旱,柏池古村200多户农户中已有30多户开始生产自救。
县防洪抗旱办公室工作人员与乡领导查看旱情。
今年以来,干旱已成为一个严酷而不争的事实。据了解,截至今年2月底,星云湖水位1720.83米,比去年同期低0.33米,蓄水量14737万立方米,同比减少989万立方米。
面对严峻旱情,江川县目前正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原则,依据各乡镇、村组人畜饮水困难程度,继续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并采取近期工程与长远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开辟新水源,修建储水设施等,积极应对持续干旱带来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安化1000余劳动力因旱外出打工
村民坝春花:因为干旱缺水,田地栽种不了就断了家庭经济来源,孩子上学只能靠贷款了。
江川自去年11月中旬以来已持续100多天无有效降雨,气温也比常年偏高。受此影响,小春作物出现大面积枯萎。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月底,全县小春作物受旱面积32562亩,其中重旱8456亩、干枯480亩。
因缺水,无地可种的农户们只能在这个旱季选择离开故土,外出打工讨生活。当记者行至安化乡董炳村委会小泥田村民小组,看到村民所吃的水已全部靠车送,生产用水也仅能依靠低洼处很少的积水。现年43岁的村民坝春花告诉记者:“我们这里连吃的水都没有了,早在年前就靠政府给我们送。由于没有生产用水,我家近10亩田地到现在都是荒芜的。而在正常年份,这10亩田地至少可以给我家带来好几万元收入,但现在却什么都没了。没有了经济来源,孩子上学只能暂时靠借贷款了。”“以前村里每家都养猪鸡牛羊,现在连人都没水喝了,谁还敢养?”坝春花接着说。
小泥田村民小组共有田地50多亩,但因干旱很多都无法耕种,村子附近也找不到任何水源。该村民小组副组长杨本坤说:“现在,我们小组的自来水管都安装到户,但因连年干旱水源枯竭,这些水管都成了摆设,村民的用水都依靠车送来。”据统计,今年的干旱中安化乡属于重灾区,全乡9000亩耕地目前已有4000亩受灾、1200亩绝收;全乡52座坝塘已有33座干涸,6座水库已有3座无水,总蓄水量仅有85万方至90万方,比去年减少10多万方。“目前全乡用水缺口达100万方。人畜饮水方面,目前已有1200人出现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新庄和董炳,而连接东风水库的董炳河也早在一个月前就断流了。”安化乡乡长李永华说。
另据了解,由于干旱无法栽种,目前安化乡4000多名劳动力中已有1000多人外出打工。与此同时,安化乡党委政府针对今年干旱,对辖区所有水库坝塘进行排查,以掌握最新蓄水数据。并对现有水源加强问责管理,对乡上用水实行严格审批,以保证合理正确用水,倡议村民们节约用水应对旱情。
柏池古小学3年花出1.7万元拉水费
校长杨树清:由于没水,学生吃的水都是从家里带来,在学校吃完早点的碗筷也要带回家去洗。
面对干旱,学校又是怎样呢?记者来到位于星云湖以西、隶属前卫镇柏池古村委会的柏池古小学。
到达学校时,学生正在上课,校园内十分安静。校长杨树清告诉记者:“因连年干旱,学生饮用水、学校日常用水都出现了比去年更加严峻的困难。为保证学生饮水安全,近3年来学校都是靠拉水解决。”
3年拉水花了多少钱?杨树清给记者算了笔账:学校现有师生70余人,3年来学校都是从后卫中心小学拉水,每拉一趟需要60元,且仅能维持全校师生使用3天左右,因此一周拉两趟就要花费120元,一个月下来就要480元,这样算下来,连续拉水3年之久的柏池古小学仅拉水一项就花费了1.7万多元。这对于一个城里学校来说也许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山区学校来说已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就在去年,社会爱心人士曾为学校师生送来饮用水,但也于上个学期用完了。杨树清说:“以前有水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给每个学生发一瓶。今年新学期开学后,因为没有水,现在学生吃的水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由于没水,学生们在学校吃完早点后的碗筷也要自己带回家去洗。就算学生家长有意见我们也没办法,如果在学校里洗碗,一周拉两次水根本就不够用。而且靠拉水解决学校的用水问题成本太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山区学校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并非长久之计。”
“我们也想为了长远考虑,如果能从学校山脚下的河里打一口井把水抽上来,每天至少能有10方左右的水,就可以解决学生用水难,但这项工程所需的1.2万元左右资金学校却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上级相关部门能为我们学校考虑考虑。”杨树清说。
村民正在抗旱自救
柏池古村民李保存:虽然打井、架水管的成本不低,但至少可以解决目前的饮水难。
柏池古小学所处的柏池古村委会,也是江川干旱饮水较为困难的地区之一。为解决饮水困难,目前村民们大多都在自家栽种的田里根据传统识别办法寻找水源、架设管道,展开生产自救。
在柏池古村道一旁,记者看到几位村民正在路边架设水管,管道延伸到巷子深处。询问得知,这些都是村民自发架设的,主要是为了将井中的水引到自己家中使用。而当人们需要打井或架管道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并找到村民李保存。
李保存说:“现在天太干了,自己也要想点办法来保证生活用水。我们现在打井、架设管道的钱差不多要5000元左右。而一口井打好之后可以供几家人用,这样一来就可以缓解干旱带来的饮水困难。虽然成本不低,但至少可以解决目前的饮水难。”据了解,柏池古村现有村民204户677人,其中已有30多户村民正在自筹资金进行打井、架设管道以抗旱自救。而李保存自己打的井,也解决了周围邻居近300人的饮水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