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127298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1-11-09 |
华宁退田还湖记
最近一段时间,在抚仙湖实施退田还湖,成为澄江、华宁和江川三县第四季度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华宁,此项工作已先行一步。截至10月25日,当地政府向880户农民租赁的1242亩土地,已经完成了耕地层的整理工作。
退湖后如何引导农民发展?土地租金到手后用它做些什么?近段时间来,华宁县青龙镇海镜和海关两个社区,退田还湖成了政府和群众最热门的话题。
“为了这潭水”
华宁县青龙镇海关社区矣渡居民小组村民刘秀琼静静地坐在自家的水窖上。她的正前方,一台大型装载机轰鸣着,缓缓推走耸立在地边的石块。不久以后,这里将由台地变成平坡,然后成片地种上树木。
矣渡村这个叫下排的地方,实际是一道山梁,山脚深深地伸进了抚仙湖里。在这里,刘秀琼一家有10来亩的山地,玉米收后种上的菜豌豆,正顺着一排排特意留下的玉米秆往上长。装载机缓缓驶过的地方,无论埂子、地沟还是垄墒都慢慢消失了。
刘秀琼用力拍了拍身下的水窖,拉下头上的草帽,盖住了自己面孔。这个水窖花了上千元钱,建起来只有三四年,今后多半不会再用上了。
“农民穿衣吃饭,靠的是土地。开初听到政府要租我们土地的消息时,大家都想不通。在镇上和村里的领导到家里做工作后,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签了字,同意退田还湖。想想子孙后代,心里再舍不得,我们也要放下。”闲聊中,刘秀琼这样对记者说。
10月25日,华宁县环抚仙湖公路沿线19.7公里退田还湖1242亩土地耕作层的整理工作就要结束。刘秀琼和儿子特意过来,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向自家这片耕种多年的土地告别。
“为了这潭水,再大的牺牲我们也认了。”沿着抚仙湖东岸海镜社区一直往北到海关社区,一次次地听到沿湖老百姓类似这样朴素的话。
“把工作做细”
2011年8月,《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抚仙湖一级保护区退田还湖工作的意见》正式颁布实施。在抚仙湖沿湖100米的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实施退田还湖,是今年市委、市府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抚仙湖实施“一退够、二调优、三保护”的保护治理战略最基本和关键的一步。
据华宁县抚仙湖管理局局长李乔有介绍,实际上,今年7月上旬,华宁就已经开始酝酿抚仙湖退田还湖事宜,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议曾多次专门研究和部署此项工作。
7月26日,县政府常务会正式批准了青龙镇政府上报的实施方案,把环湖公路华宁段以下19.7公里的区域划定为退田还湖区。这意味着,当地海镜、海关两个社区880户人家,平均每家将减少1.4亩土地。
海关社区矣渡居民小组组长贾丰源告诉记者,包括山地在内,他们村人均耕地面积为0.56亩,而退田还湖的土地多数都是湖边的良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更何况,对抚仙湖周边的绝大多数村而言,原本人多地少的矛盾就非常突出,所以,退田还湖可能面临重重的困难和阻力。
李乔有介绍说,虽然经历了许多的波折,但这项工作整体进展顺利,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实施退田还湖,是为了保护抚仙湖,政府的用意,群众十分清楚。而沿湖群众世代依湖而居,大多数对抚仙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心甘情愿配合政府工作。
其次,土地租赁标准适当,租金兑付及时。政府尽最大努力,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在土地所有权不变、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对水田每年每亩给予3000元的补偿,山地每年每亩2500元;并且,每六年租金上浮5%。农民只要同意出租土地,在协议上一签字,租金随即兑付。
第三,做深做细政策解释工作。8月1日,青龙镇组建了9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人数不少于5人;同时,县上抽调了20多人,加入到各工作组一起开展工作。
8月4日,各工作组进村驻扎,率先对所划定的退田还湖范围区内的土地逐片进行登记和确认。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1242亩土地终于流转到了政府手里。至此,华宁县抚仙湖退田还湖工程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并实现了三方面的突破,一是率先出台了政策,二是率先完成了土地租赁,三是率先进行了耕地层整理。
“未来更美好”
沿着环抚仙湖公路华宁段从南往北一路行进,李乔有告诉记者,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尽快开始工程招投标工作,先行在退田还湖的区域内实施生态建设一期植树绿化工程。
目前,这1242亩土地将沿着19.7公里的环抚仙湖公路划分成7个标段发出投标邀请,工程招投标预计将在11月20日左右进行。
“退”是为了“还”。退出来的田地,将实现“三还”:还湖、还林、还湿地,最终达到建设生态缓冲带,构建湖泊保护生态屏障的目的。
9月30日,华宁县抚仙湖退田还湖生态建设工程管理局成立,下设技术组、财务组和社会协调组。这一新机构,将为随之而来的抚仙湖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未来会更美好。”提到退田还湖后的前景,李乔有自信满满地说:“当抚仙湖东岸的生态林和景观林长起来后,这里将山水共长天一色,生态和景观都会变得更好。”